鼻息肉和鼻甲肥大可通过发病机制、症状特征及检查手段进行区分。鼻息肉是鼻腔黏膜的良性增生性病变,鼻甲肥大则是下鼻甲黏膜或骨质增生导致的鼻腔结构改变。
1、发病机制
鼻息肉多与慢性炎症刺激相关,常见于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患者,病理表现为黏膜下层水肿形成半透明囊袋状物。鼻甲肥大主要由长期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如粉尘接触、反复感染等,表现为鼻甲黏膜充血增厚或骨质增生。
2、症状特征
鼻息肉典型症状为持续性鼻塞伴嗅觉减退,可能伴随黏脓性鼻涕倒流。鼻甲肥大以交替性鼻塞为主,寒冷刺激时加重,偶见头痛症状,但嗅觉障碍较少见。
3、外观形态
鼻息肉多呈灰白色葡萄样簇状物,触之柔软可移动,常见于中鼻道或嗅裂区。鼻甲肥大表现为鼻甲黏膜呈暗红色肿胀,表面光滑,探针触诊有实质感,以下鼻甲前端多见。
4、检查方法
鼻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病变形态,鼻息肉可见带蒂新生物,鼻甲肥大可见黏膜弥漫性肿胀。CT检查中鼻息肉表现为鼻腔内低密度占位,鼻甲肥大显示鼻甲骨质增厚或黏膜肥厚。
5、治疗差异
鼻息肉需糖皮质激素鼻喷剂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控制炎症,严重者需鼻息肉切除术。鼻甲肥大可先用盐酸赛洛唑啉鼻喷雾剂缓解症状,顽固性病例可选择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或等离子消融术。
日常应注意保持鼻腔清洁,使用生理性海水鼻腔喷雾护理。避免接触过敏原及刺激性气体,冬季注意佩戴口罩保暖。若出现持续鼻塞、呼吸不畅等症状,建议及时至耳鼻咽喉科就诊,通过鼻内镜或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使用血管收缩剂超过1周,防止药物性鼻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