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可通过典型症状、皮疹分布及病原学检测区分。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疱疹伴发热,疱疹性咽峡炎则以咽部疱疹和剧烈咽痛为特征。
1、症状差异
手足口病患儿会出现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斑丘疹,臀部也可能受累,疱疹较小且周围有红晕,多伴38℃左右发热。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咽部可见灰白色疱疹或溃疡,集中于软腭、悬雍垂等部位,常突发高热达39-40℃,吞咽疼痛明显但无手足皮疹。
2、病原体类型
手足口病多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引起,可通过咽拭子或粪便核酸检测确诊。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组1-10型导致,需通过咽部分泌物病毒分离或PCR检测鉴别。
3、并发症风险
手足口病重症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需警惕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等症状。疱疹性咽峡炎并发症较少见,但婴幼儿可能因拒食导致脱水,需监测尿量和精神状态。
4、病程特点
手足口病皮疹通常3-5天消退,病程约7-10天。疱疹性咽峡炎咽部溃疡多在1周内愈合,发热持续2-4天,整体病程较手足口病短。
5、传染性管理
两者均通过粪口或呼吸道传播,手足口病传染性更强且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疱疹性咽峡炎患儿退热后传染性降低,但仍需做好餐具消毒和个人卫生。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口腔疱疹时,应记录体温变化、皮疹分布及进食情况。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漱口,选择温凉流质饮食。避免抓挠皮疹,衣物需每日消毒更换。若出现嗜睡、呼吸急促等异常,须立即就医进行血常规、心肌酶等检查。托幼机构患儿应隔离治疗,接触物品需用含氯消毒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