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属于脑卒中,是脑卒中的一种亚型。腔隙性脑梗塞主要由小动脉闭塞引起,病灶直径通常小于15毫米,临床表现可能较轻或无症状。
腔隙性脑梗塞的病理基础是脑深部小穿支动脉的脂质透明变性或微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这类梗塞多发生于基底节区、丘脑、脑桥等部位,因病灶较小且位置深在,部分患者仅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典型症状包括单纯运动性轻偏瘫、单纯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等,但约半数患者无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表现。
腔隙性脑梗塞的诊断主要依靠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能在发病数小时内检出病灶。治疗原则与其他缺血性脑卒中相似,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必要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复发。由于病灶范围小,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需警惕多发性腔隙梗塞导致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
预防腔隙性脑梗塞需长期管理血管危险因素,包括规律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吸烟者应戒烟,限制酒精摄入。对于已发生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建议每3-6个月进行脑血管评估,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脑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