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患者合并中耳炎时,治疗需兼顾肾脏功能保护与抗感染,可通过{控制感染}、{局部用药}、{调整饮食}、{监测肾功能}、{避免肾毒性药物}等方式干预。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1、控制感染
慢性肾炎患者免疫力较低,中耳炎需及时控制感染。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洛胶囊等对肾功能影响较小的抗生素。病毒性感染则以对症治疗为主,如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疼痛。用药期间需严格监测尿量及水肿情况,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2、局部用药
外耳道清洁后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局部抗菌药物。若鼓膜穿孔禁用滴耳剂,可改用硼酸酒精棉片局部贴敷。操作时注意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慢性肾炎患者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需观察用药后是否出现过敏或刺激反应。
3、调整饮食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0.6-0.8克,优先选择鸡蛋清、低脂牛奶等优质蛋白。限制钠盐摄入至每日3-4克,减少高磷食物如动物内脏、坚果类。适量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蔬菜水果,如西蓝花、猕猴桃,帮助增强黏膜修复能力。
4、监测肾功能
治疗期间每3-5天检测血肌酐、尿素氮及尿常规指标。若出现尿量减少、血肌酐上升超过基础值30%,需立即调整用药方案。中耳炎可能诱发慢性肾炎急性加重,需同步观察血压波动及水肿程度,必要时进行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
5、避免肾毒性药物
禁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注射液,非必要不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片需严格按最小有效剂量短期使用。合并高血压者避免使用含麻黄碱的滴鼻剂,以防血压急剧升高加重肾损伤。
慢性肾炎患者治疗中耳炎期间应保持耳部干燥,沐浴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每日测量体温2次,若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血尿、泡沫尿需急诊就医。恢复期避免游泳、潜水等可能引发耳部进水的活动,睡眠时患耳朝上以促进分泌物引流。建议每2周复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直至中耳炎痊愈后1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