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骨骨折的全身表现主要包括休克、活动受限、局部疼痛肿胀,常见并发症有尿道损伤、直肠损伤、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盆骨骨折多由高能量外伤导致,需根据损伤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
盆骨骨折后因出血量多可能引发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骨折断端移位可刺激周围神经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常被迫保持特定体位以避免疼痛加剧。局部软组织损伤会导致皮下淤血和进行性肿胀,严重时可见皮肤张力性水疱。合并尿道损伤时出现排尿困难或血尿,直肠损伤可能导致便血或肛门坠胀感,骶丛神经受损会引起会阴区感觉异常或下肢肌力减退。
血管损伤易形成腹膜后血肿,若髂血管破裂可导致患肢缺血。骨折后血液高凝状态及卧床制动可能诱发深静脉血栓,表现为下肢不对称肿胀和压痛。开放性骨折可能继发感染,严重者进展为脓毒血症。长期卧床还可能引发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老年患者更易出现脂肪栓塞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和皮肤瘀斑。
盆骨骨折患者应绝对卧床制动,使用骨盆带固定减少移位风险。急性期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纠正休克状态。恢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饮食应保证充足蛋白质和钙质摄入,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出现发热、下肢肿胀或感觉异常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