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肠套叠可能出现血便或果酱样大便,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等。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相邻肠腔内,属于婴幼儿急腹症,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1.血便或果酱样便
肠套叠发生12-24小时后,肠黏膜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血性黏液与粪便混合,形成特征性果酱样大便。这种便便通常呈暗红色胶冻状,伴随腥臭味。家长发现此类异常排便需立即就医,此时可能已出现肠管缺血性损伤。
2.阵发性腹痛
患儿会突发剧烈腹痛,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屈腿蜷缩,间歇期可暂时安静。腹痛发作频率会逐渐缩短,每次持续1-5分钟,与肠蠕动波导致套叠部牵拉有关。这种周期性腹痛是肠套叠最早期且最普遍的信号。
3.频繁呕吐
初期呕吐胃内容物,后期可吐出胆汁样液体。随着肠梗阻加重,呕吐次数增加且与进食无关。呕吐物若呈粪臭味提示完全性肠梗阻,此时可能伴随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尿量减少。
4.腹部包块
在患儿安静状态下,右上腹或中上腹可能触及腊肠样包块,质地稍硬且有压痛。包块位置与套叠肠段相关,常见回盲部套叠形成的肿块在升结肠区域。检查时需避免用力按压以防肠穿孔。
5.全身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面色苍白、精神萎靡、四肢冰凉等休克表现。体温可能升高至38℃左右,与肠坏死毒素吸收有关。若出现高热、腹胀加重、腹膜刺激征,需警惕肠穿孔可能。
肠套叠属于儿科急症,发病后24小时内是治疗黄金期。家长发现可疑症状应立即送医,避免喂食或使用止痛药。超声检查是首选诊断方式,空气灌肠复位适用于早期病例。日常需注意观察婴幼儿排便习惯变化,合理添加辅食,预防肠道感染。治疗后应遵医嘱复查,关注有无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