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异物可通过生活干预、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外耳道异物可能由昆虫进入、植物种子误入、玩具零件卡顿、耳垢堆积、外伤残留等原因引起。
1、生活干预
对于体积较小且位置较浅的外耳道异物,可尝试生活干预。将头部倾斜使患耳朝下,轻轻牵拉耳廓帮助异物自然脱落。避免使用棉签或尖锐物品掏挖,以免将异物推向深处或损伤外耳道皮肤。若为昆虫类异物,可在暗处用手电筒照射耳道,利用昆虫趋光性诱使其自行爬出。
2、物理治疗
医生可能采用冲洗法处理可溶性异物,使用温热生理盐水沿外耳道后上壁缓慢注入,借助水流冲出异物。对于非吸水性异物,可用耵聍钩或异物钳在耳镜直视下轻柔取出。磁性异物可通过磁吸器械移除,但需避免损伤鼓膜。操作前需确认异物性质,植物性异物遇水膨胀后禁用冲洗法。
3、药物治疗
合并感染时需配合药物治疗,细菌感染可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抑制病原体繁殖,真菌感染可用克霉唑乳膏局部涂抹。肿胀明显者可短期使用氢化可的松软膏减轻炎症反应,疼痛剧烈时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滴耳液使用前应确保鼓膜完整。
4、手术治疗
复杂病例需行外耳道异物取出术,全麻下通过耳内镜辅助取出嵌顿性异物。合并外耳道狭窄者可能需行耳道成形术,严重鼓膜穿孔需同期实施鼓室成形术。术后需预防性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防止感染,定期换药至创面完全愈合。手术适用于儿童不配合或异物尖锐伤及深部组织的情况。
发现外耳道异物后应避免自行处理,及时到耳鼻喉科就诊。保持外耳道干燥清洁,游泳时使用防水耳塞预防异物进入。家长需定期检查儿童玩具小零件牢固性,教育孩子勿将物品塞入耳道。如出现耳痛、听力下降或耳道渗液等症状加重,须立即复诊排除并发症。术后两周内禁止耳道进水,按医嘱复查耳镜观察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