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和胆结石是两种不同的胆囊疾病,主要区别在于形成机制、成分及临床表现。胆囊息肉多为胆囊壁的增生性病变,胆结石则是胆汁成分结晶形成的固体物。
1、形成机制
胆囊息肉起源于胆囊黏膜层,可能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或腺瘤性息肉等,多为良性增生。胆结石由胆汁中胆固醇、胆色素或钙盐过饱和析出形成,根据成分可分为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及混合性结石。
2、结构特征
胆囊息肉呈乳头状或结节状突出于胆囊壁,通常有蒂与胆囊相连,直径多在10毫米以内。胆结石为游离的固体颗粒,形态不规则,大小可从沙粒样至数厘米不等,可单发或多发。
3、症状表现
胆囊息肉多数无症状,偶在体检中发现,较大息肉可能引起右上腹隐痛。胆结石常诱发胆绞痛,表现为进食油腻后右上腹剧烈疼痛,可能伴随恶心呕吐,若结石阻塞胆管可出现黄疸、发热。
4、影像学差异
超声检查中胆囊息肉显示为附着胆囊壁的不移动高回声团,后方无声影。胆结石表现为胆囊内强回声团伴后方声影,体位变动时可见移动。
5、处理原则
胆囊息肉若直径超过10毫米或快速增大需手术切除。胆结石无症状可观察,反复发作胆绞痛或并发症需行胆囊切除术,药物溶石仅适用于特定类型结石。
建议定期通过超声检查监测胆囊病变,避免高脂饮食以减少胆汁淤积。出现持续腹痛、黄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术后患者需遵循低脂饮食,逐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促进胆汁排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