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单侧隐睾可通过激素治疗、腹腔镜手术、开放手术等方式干预。隐睾可能与睾丸引带异常、激素分泌不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患侧阴囊空虚、腹股沟区肿块等症状。
1、激素治疗
适用于6月龄以内婴儿或低位隐睾病例。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能促进睾丸下降,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绒促性素。治疗期间需定期超声监测睾丸位置变化,若无效需及时转为手术方案。激素治疗可能引起阴茎增大等暂时性副作用,停药后可缓解。
2、腹腔镜手术
适用于高位隐睾或激素治疗失败者。通过腹部微小切口置入腔镜器械,可精准游离精索并固定睾丸于阴囊。手术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需使用头孢克洛颗粒预防感染。腹腔镜能同时探查对侧睾丸情况,降低遗漏风险。
3、开放手术
传统腹股沟切口适用于可触及的隐睾。手术分离精索血管后,将睾丸无张力固定在阴囊肉膜层。术后可能需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缓解疼痛。开放手术视野直观,但瘢痕较明显,需注意避免精索血管损伤导致睾丸萎缩。
4、自体移植
针对精索过短的高位隐睾,需切断睾丸血管并显微吻合。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需严格卧床1-2周。该术式对医生技术要求高,存在睾丸坏死风险,适用于特定复杂病例。
5、睾丸切除
仅适用于萎缩睾丸或恶变高风险成人患者。切除后可通过假体植入维持外观,需长期随访监测对侧睾丸功能。病理确诊后可能需补充睾酮凝胶,青少年患者需评估生育力保存方案。
建议在1岁前完成治疗以保留生育功能,术后每3-6个月复查超声。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精索扭转,穿着宽松内裤减少摩擦。青春期需监测第二性征发育,成年后定期进行睾丸自检。若发现睾丸回缩或肿胀需立即就诊,未降睾丸恶变风险较正常高20-4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