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尿培养、影像学检查、症状评估、病史询问等方式确诊。尿路感染通常由细菌感染、尿路梗阻、免疫力低下、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卫生习惯不良等原因引起。
1、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诊断尿路感染的基础方法,通过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等指标判断是否存在炎症。尿液中白细胞酯酶阳性或亚硝酸盐阳性提示可能存在细菌感染。尿常规检查操作简便且成本较低,适合作为初步筛查手段,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2、尿培养
尿培养能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物敏感性,是确诊尿路感染的金标准。采集清洁中段尿进行细菌培养,若每毫升尿液中细菌菌落数超过10万可确诊。尿培养结果可指导抗生素选择,尤其对反复感染或治疗无效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尿培养需在抗生素使用前完成以避免假阴性。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或CT等影像学检查适用于复杂性尿路感染,可发现尿路结石、畸形或梗阻等潜在病因。超声检查无辐射且价格适中,能清晰显示肾脏、膀胱结构异常。CT对微小病变分辨率更高,可评估感染是否累及肾实质或形成脓肿。影像学检查对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4、症状评估
典型尿路感染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可能伴有下腹坠胀或血尿。肾盂肾炎患者可出现发热、腰痛等全身症状。老年或糖尿病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乏力或意识模糊。症状评估需结合客观检查结果,单凭症状不能确诊尿路感染。
5、病史询问
详细询问既往尿路感染史、性生活史、避孕方式及慢性病史有助于诊断。近期导尿、泌尿外科手术或存在糖尿病、肾结石等基础疾病者感染风险增高。女性患者需了解月经周期及阴道分泌物情况以鉴别妇科疾病。病史采集可为判断感染类型及复发因素提供线索。
怀疑尿路感染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自行服用抗生素。日常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排尿后从前向后清洁会阴,避免憋尿及过度使用阴道洗液。绝经期女性可局部使用雌激素乳膏改善泌尿生殖道萎缩。反复感染者建议记录排尿日记,排查糖尿病等潜在病因,必要时进行预防性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