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动脉狭窄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三个原因导致。肾动脉狭窄可能引发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症状,需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
1、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肾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脂质沉积形成斑块,逐渐造成肾动脉管腔狭窄。患者常合并全身其他部位血管病变,如冠状动脉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控制基础疾病,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严重时需行血管成形术。
2、纤维肌性发育不良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属于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异常,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病变多累及肾动脉中段或远端,血管壁平滑肌和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节段性狭窄,影像学呈"串珠样"改变。患者可能无典型症状,部分表现为难治性高血压。轻症可通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药物控制血压,重度狭窄需介入治疗。
3、大动脉炎
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好发于年轻女性。炎症反应导致肾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常合并主动脉及其分支受累。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炎症指标升高。急性期需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炎症,配合甲氨蝶呤片等免疫抑制剂,慢性狭窄需血管重建手术。
预防肾动脉狭窄需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避免吸烟等血管损伤因素。已确诊患者应遵医嘱规范用药,每3-6个月复查肾功能和血管超声。若血压突然升高或出现少尿、水肿等肾功能恶化表现,需立即就医评估血管情况。日常注意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减少高嘌呤食物摄入以减轻肾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