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和心肌梗塞是两种不同的心脏急症,心脏骤停指心脏突然停止有效泵血,而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心脏骤停可能由心肌梗塞引发,但两者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紧急处理上存在显著区别。
1、发病机制
心脏骤停的核心是心脏电活动异常,如心室颤动或无脉性室速,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心肌梗塞则是冠状动脉因血栓或斑块破裂完全阻塞,心肌因持续缺血发生坏死。心脏骤停可继发于心肌梗塞,但也可由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严重创伤等非缺血性因素直接引发。
2、临床表现
心脏骤停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呼吸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患者可能在数秒内出现面色青紫。心肌梗塞典型症状为持续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背部放射,伴冷汗、恶心,但患者初期意识通常清醒。部分心肌梗塞患者因恶性心律失常会进展为心脏骤停。
3、诊断方法
心脏骤停需立即通过意识状态、呼吸和脉搏判断,心电图可显示室颤或直线。心肌梗塞诊断依赖心电图动态演变(如ST段抬高)和心肌酶谱升高,冠脉造影能明确血管阻塞位置。心脏骤停属于临床诊断,而心肌梗塞需要实验室和影像学确认。
4、紧急处理
心脏骤停需即刻心肺复苏并使用除颤器电击,抢救窗口期仅4-6分钟。心肌梗塞应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片,尽快进行冠脉再通治疗如溶栓(注射用阿替普酶)或介入手术。两种疾病均需呼叫急救系统,但优先处理措施完全不同。
5、预后差异
心脏骤停存活率不足10%,即使复苏成功也可能遗留脑损伤。心肌梗塞及时再灌注治疗可使死亡率降至5%以下,但坏死心肌无法再生。心脏骤停幸存者需植入除颤器预防复发,心肌梗塞患者则需长期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二级预防药物。
日常预防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戒烟限酒并保持规律运动。突发胸痛或心悸时应立即静卧,若出现意识丧失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建议高危人群定期进行心电图和冠脉CT检查,家中备有硝酸甘油片等急救药物,所有心脏相关症状均需及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