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多数情况下无须手术,可通过药物治疗和日常护理改善症状。若出现鼓膜穿孔、胆脂瘤形成或听力显著下降等情况,可能需要手术干预。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通常由咽鼓管功能障碍、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过敏反应引起,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减退或耳鸣。早期可通过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口服黏液促排剂(如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中耳积液排出,配合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片)控制过敏反应。日常需注意避免用力擤鼻、保持鼻腔通畅,并减少接触烟雾等刺激物。
当病情进展至鼓膜粘连、胆脂瘤形成或保守治疗无效时,需考虑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等手术方式。手术旨在清除病变组织、修复鼓膜及恢复听力功能,术后需定期复查听力并预防感染。合并严重并发症如面神经损伤或颅内感染时,手术干预更为紧迫。
患者应避免耳道进水,均衡饮食以增强免疫力,适度运动改善血液循环。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复查耳内镜和听力检测,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