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硬化可能由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胆汁淤积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肝硬化是肝脏长期损伤后形成的弥漫性纤维化病变,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1.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硬化的主要病因。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坏死再生,激活肝星状细胞产生过量胶原纤维。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抗病毒药物,配合复方甘草酸苷片保护肝细胞。
2.酒精性肝病
长期过量饮酒会导致乙醇代谢产物损伤肝细胞线粒体,引发脂肪变性、炎症和纤维化。每日饮酒量超过40克酒精持续10年以上者风险显著增高,表现为黄疸、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戒酒是根本措施,可配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改善肝细胞代谢。
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肥胖、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脂肪沉积可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进而形成肝硬化。患者常合并代谢综合征,超声检查显示肝脏回声增强。治疗需控制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必要时使用奥贝胆酸片调节脂质代谢。
4.胆汁淤积性肝病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疾病导致胆汁排泄障碍,胆盐蓄积损伤肝细胞。特征性表现包括皮肤瘙痒、黄疸、黄色瘤等。熊去氧胆酸胶囊是基础用药,严重者需联合布地奈德肠溶胶囊抗炎治疗。
5.遗传代谢性疾病
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性疾病因铁、铜等金属离子代谢异常沉积在肝脏,诱发纤维化。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需终身低金属饮食,威尔逊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青霉胺片促进铜排泄。
肝硬化患者应严格戒酒,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每公斤体重1-1.2克,优先选择鱼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适量进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避免腌制、熏烤等高盐食物。每周进行3-5次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每次不超过30分钟。定期监测肝功能、腹部超声和肝纤维化扫描,出现呕血、意识障碍等并发症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