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穿孔可能由阑尾管腔阻塞、细菌感染、血液循环障碍、免疫力低下、解剖结构异常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感染治疗、手术切除、腹腔引流、营养支持、疼痛管理等方式治疗。
1、阑尾管腔阻塞
阑尾管腔阻塞可能与粪石嵌顿、淋巴滤泡增生、异物存留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粪石或肿胀的淋巴组织可导致阑尾内压升高,黏膜屏障受损后易继发感染。治疗需手术切除病变阑尾,术后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等抗感染,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疼痛。
2、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常见致病菌包括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衡、邻近器官炎症蔓延有关,典型症状为全腹压痛反跳痛、板状腹、高热等。细菌毒素可加速阑尾壁坏死穿孔,需紧急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中可用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控制感染,术后需监测电解质平衡。
3、血液循环障碍
血液循环障碍多因阑尾系膜扭转或血管受压导致,临床可见突发剧烈腹痛、血压下降、皮肤湿冷等表现。缺血缺氧使阑尾壁快速坏死穿孔,需急诊开腹手术处理,术中可静脉滴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维持循环,术后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预防脓毒症。
4、免疫力低下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阑尾炎易进展为穿孔。症状可能不典型但进展迅速,常见弥漫性腹膜炎体征。治疗需加强血糖控制,优先选择开放性手术彻底清创,术后联合使用注射用美罗培南与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并延迟伤口拆线时间。
5、解剖结构异常
解剖结构异常包括阑尾过长、位置变异等,可能干扰早期诊断导致延误治疗。此类患者腹痛定位常不明确,易发生游离穿孔。手术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入路,必要时行术中超声定位,术后使用氨曲南注射液覆盖阴性菌,配合双氯芬酸钠栓控制炎症反应。
急性阑尾炎穿孔患者术后应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逐步过渡到低脂易消化饮食,避免剧烈咳嗽或突然体位变动。恢复期可进行床上踝泵运动预防血栓,2周内禁止负重活动。出现发热、切口渗液等异常情况需立即复诊,慢性病患者需定期监测基础疾病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