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愈合后周边起小丘疹可能与局部过敏反应、毛囊炎、接触性皮炎、瘢痕增生或感染等因素引起,可通过局部护理、抗过敏治疗、抗感染治疗、物理治疗或手术修复等方式改善。
1、局部过敏反应
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的敷料、药膏或消毒剂可能引发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红色丘疹伴瘙痒。建议家长停止接触可疑过敏原,局部冷敷缓解症状,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或地奈德乳膏抗过敏。避免抓挠,防止继发感染。
2、毛囊炎
伤口周围毛囊因细菌感染出现红肿丘疹,可能伴随脓头。与局部清洁不足、汗液刺激有关。家长需保持患处干燥清洁,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严重时可口服头孢克洛颗粒。避免穿着过紧衣物摩擦患处。
3、接触性皮炎
愈合皮肤接触刺激性物质如洗涤剂、金属饰品等可引发丘疹性皮炎,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密集小疹。建议使用温水清洁后,遵医嘱应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配合口服氯雷他定糖浆。日常避免接触化学刺激物。
4、瘢痕增生
瘢痕体质者伤口愈合后可能出现红色隆起性丘疹样瘢痕,伴刺痛感。早期可遵医嘱使用硅酮凝胶敷料压迫治疗,配合曲安奈德注射液局部封闭。顽固性增生需考虑激光治疗或手术切除。
5、继发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感染可导致伤口周围出现脓疱性丘疹,伴随红肿热痛。需就医进行创面分泌物培养,遵医嘱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悬剂或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感染期间避免沾水,定期消毒换药。
伤口愈合区域出现丘疹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自行挑破皮疹。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丘疹持续扩大、渗液或伴随发热,应及时至皮肤科就诊,明确诊断后针对性治疗。瘢痕体质者愈合后需长期使用医用硅胶制品预防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