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了退烧针还是不退烧可通过调整环境温度、补充水分、物理降温、更换退热药物、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可能与退热药物剂量不足、病原体未控制、合并其他感染、脱水、药物耐受性等因素有关。
1、调整环境温度
保持室温在24-26摄氏度,避免穿盖过厚衣物阻碍散热。高热时适当减少衣物,但需防止受凉。室内可使用空调或风扇促进空气流通,但避免冷风直吹孩子身体。
2、补充水分
每10-15分钟给予少量温水或口服补液盐,24小时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80-100毫升计算。观察尿量及颜色,若6小时无排尿需警惕脱水。可适量饮用鲜榨果汁补充电解质,避免含糖饮料。
3、物理降温
用32-34摄氏度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处,每次15-20分钟。禁用酒精擦浴以免皮肤吸收中毒。额头可贴退热贴,但需每2小时更换。冰袋需用毛巾包裹后置于腘窝,单次不超过10分钟。
4、更换退热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栓剂可与布洛芬混悬液交替使用,间隔至少2小时。尼美舒利颗粒适用于3岁以上持续高热。用药前需确认既往无药物过敏史,24小时内同类药物使用不超过4次。
5、及时就医
若体温持续超过39摄氏度达4小时,或出现抽搐、嗜睡、皮疹等症状,需立即就诊。血常规检查可明确感染类型,C反应蛋白检测有助于判断细菌感染程度。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脱水患儿。
家长需每30分钟监测体温并记录变化曲线,观察有无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发热期间提供易消化的粥类、面条等食物,避免高蛋白饮食加重代谢负担。保持每日12-14小时睡眠时间,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若72小时内体温未降至38摄氏度以下或反复升高,需复查血象排除川崎病等特殊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