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压痛可能涉及上腹部、中腹部、下腹部、脐周及侧腹部等区域,具体疼痛部位与潜在病因相关。常见原因包括胃肠炎症、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肝胆胰病变及腹膜炎等。
1、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压痛多见于胃十二指肠疾病,如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可能伴随反酸、嗳气。急性胰腺炎也可引发该区域剧烈疼痛,常向背部放射。胆囊炎或胆石症疼痛多位于右上腹,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治疗需针对病因,如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抑制胃酸,或头孢克肟分散片控制感染。
2、中腹部疼痛
中腹部压痛常见于小肠病变,如肠梗阻或肠炎,可能伴有腹胀、呕吐。腹主动脉瘤破裂时该区域会出现撕裂样疼痛。肠系膜淋巴结炎多见于儿童,表现为脐周隐痛。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蒙脱石散止泻,或阿托品注射液缓解痉挛,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3、下腹部疼痛
下腹部压痛需区分左右侧。右侧疼痛可能为阑尾炎,伴随转移性腹痛和发热。左侧疼痛常见于结肠炎或憩室炎。女性可能因盆腔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出现双侧下腹痛。治疗可选用左氧氟沙星片抗感染,或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妇科疾病需结合妇科检查。
4、脐周疼痛
脐周压痛多与肠道功能紊乱相关,如肠易激综合征或食物过敏,疼痛呈阵发性。儿童肠套叠早期表现为脐周绞痛。寄生虫感染也可导致该区域隐痛。治疗包括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阿苯达唑片驱虫,同时需调整饮食结构。
5、侧腹部疼痛
侧腹部压痛常见于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结石或肾盂肾炎,疼痛可向会阴部放射。腰肌劳损或带状疱疹也可能表现为侧腹疼痛。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排石颗粒促进结石排出,或更昔洛韦胶囊抗病毒,同时建议增加水分摄入。
出现腹部压痛应避免自行按压或热敷,记录疼痛性质、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建议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适当休息。若疼痛持续超过6小时、伴随高热、呕吐或便血,需立即就医。慢性腹痛患者应定期体检,完善胃肠镜或超声检查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