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因素才是导致类风湿患者居多的原因

发布于 2020/08/10 17:23 复禾健康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后,严重影响患者的活动能力,尤其是老年患者的健康,一旦到了雨季,类风湿关节炎复发,又是这类人群的困扰。对于现代年轻人来说,他们大多爱美,不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为了预防他们中老年患类风湿性关节炎,首先要了解病因。

1病毒因素:

类风湿关节炎与病毒尤其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关节炎不同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EB病毒的反应比正常人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和滑液中均存在较高水平的抗EB病毒膜抗原抗体,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未见EB病毒核抗原或壳抗原抗体。

2细菌因素:

实验研究表明,A群链球菌和肽聚糖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持续刺激剂。A群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一种持久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起免疫病理损伤。用支原体制作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类类风湿关节炎相似,但不产生人类类风湿关节炎特有的类风湿因子。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滑液和滑膜组织中未发现细菌或细菌抗原,提示细菌可能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有关,但尚无直接证据。

3。遗传因素:

这种疾病在一些家庭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我们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机制有关。70%的患者hla-dw4阳性。此时患者有易感基因,遗传可能在RA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4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的发病率为1:2~4,孕期病情有所减轻,妇女服用避孕药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动物模型显示LEW/n雌性大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雌二醇治疗后雄性大鼠去势与雌性大鼠相似,说明性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