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状况可通过盆底肌力测试、超声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盆底电生理检测、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盆底功能障碍可能由妊娠分娩、长期腹压增高、年龄增长、神经损伤、慢性炎症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性功能障碍等症状。
1、盆底肌力测试
通过指检或仪器测量盆底肌肉收缩力度和持续时间,常用会阴肌力分级法评估。医生将手指放入阴道或直肠,要求患者收缩盆底肌,根据肌肉收缩强度和持续时间分为0-5级。该方法可直接反映肌力状态,但主观性较强,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盆底肌力减弱常见于产后女性或长期慢性咳嗽患者。
2、超声检查
采用经会阴或经阴道超声观察盆底结构动态变化,可量化评估膀胱颈移动度、直肠膨出程度等指标。静息状态和用力屏气时分别测量盆腔器官位置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膀胱脱垂、子宫脱垂等情况。三维超声还能重建盆底肌肉形态,适合筛查盆底解剖结构异常。
3、尿流动力学检查
通过测量膀胱压力、尿流率等参数评估储尿排尿功能。检查时需留置导尿管灌注生理盐水,同步记录膀胱压、腹压及尿流率,能明确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或混合型尿失禁的类型。该检查对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具有重要价值。
4、盆底电生理检测
通过表面电极记录盆底肌电活动,分析肌肉神经传导功能。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可判断盆底肌肉是否出现失神经支配或肌源性损伤。该检查特别适用于外伤或手术后出现排便排尿障碍的患者,能区分神经损伤部位。
5、问卷调查
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或盆底功能障碍问卷评估症状严重程度。问卷内容涵盖尿失禁频率、漏尿量、生活质量影响等方面,具有标准化评分系统。虽然属于主观评估,但能全面反映患者日常生活中的功能受限情况,适合长期随访监测。
建议存在盆底功能障碍症状者避免提重物、长期站立等增加腹压的行为,每日进行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摄入充足膳食纤维预防便秘。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慢性咳嗽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若出现持续漏尿或盆腔坠胀感,须及时至妇科或泌尿外科就诊,根据检查结果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必要时采用盆底电刺激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