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早期最易损伤脑、肾、心脏等重要器官。失血性休克是急性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的病理过程,早期因血流重新分布优先保障心脑供血,但持续缺血缺氧仍会引发器官功能障碍。
1、脑损伤
脑组织对缺氧极为敏感,休克早期即可出现脑灌注不足。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意识模糊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发生昏迷。这与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乳酸堆积及血脑屏障破坏有关。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必要时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或辅以甲钴胺片营养神经。
2、肾损伤
肾脏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较高比例,休克时肾血管收缩导致肾小球滤过率急剧下降。临床表现为少尿、无尿及血肌酐升高,可能进展为急性肾小管坏死。早期需快速补液恢复肾灌注,可联合使用呋塞米注射液利尿,必要时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3、心脏损伤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会引发心肌细胞缺血缺氧,导致心输出量进一步降低。患者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肌酶谱升高甚至心源性休克。治疗需在扩容基础上使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增强心肌收缩力,硝酸甘油注射液改善冠脉血流。
4、肠道损伤
肠道黏膜屏障因缺血缺氧易发生通透性增加,细菌及内毒素易位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早期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后期可能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需尽早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谷氨酰胺颗粒修复肠黏膜。
5、肺损伤
休克晚期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表现为进行性低氧血症和肺顺应性下降。与炎症介质释放、肺泡上皮损伤相关。需机械通气支持,必要时使用注射用乌司他丁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失血性休克患者需绝对卧床制动,避免加重器官缺血。恢复期应逐步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蛋类,促进血红蛋白合成;适当补充含铁食物如动物肝脏、菠菜,纠正贫血状态。定期监测血压、尿量及意识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休克后器官功能恢复需数周至数月,应避免剧烈运动并遵医嘱复查肝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