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牡丹教授:阿帕替尼探索胃癌二线治疗,500mg剂量联合化疗带来更长中位PFS

发布于 2020/12/22 10:30 健康一线

作者:山西省肿瘤医院 杨牡丹教授

研究详解

01研究背景:

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联合化疗在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了较好的临床获益。作为一种抗VEGFR-2的络氨酸激酶抑制剂,阿帕替尼已被证明在晚期胃癌的三线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目前,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二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尚不明确。

02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一项单臂、前瞻性临床研究,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共纳入40例一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阿帕替尼(500 mg,qd,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可调整剂量至250 mg)联合多西他赛(60 mg / m2,d1,q21d)治疗。依据多西他赛治疗方案,本研究以21天为一个治疗周期,6个周期后,予阿帕替尼单药维持治疗,并依据RECIST 1.1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两周期一次)。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 次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安全性和生活质量。

03研究结果:

研究发现,阿帕替尼500 mg组的疗效优于阿帕替尼250 mg组。分层分析显示,500 mg组(n = 24)的中位PFS比250 mg组(n = 16)的中位PFS长1.5个月(4.6个月对比3.1个月)。就安全性而言,500 mg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250 mg组相似,主要不良事件为高血压(75.0%对比62.5%),呕吐(50.0%对比31.3%)和血液学毒性(37.5%对比37.5%); 整体不良反应可控,未发生与治疗相关的死亡事件。

04研究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应用阿帕替尼联合化疗二线治疗晚期胃癌患者时,每日口服500 mg阿帕替尼与250 mg相比疗效更优。另外,阿帕替尼毒性整体可控。

研究者说

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第二的恶性肿瘤,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大部分胃癌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丧失了手术根治的机会。目前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手段仍以化疗为主,虽然近年来药物的研发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同药物的问世也为晚期胃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与选择,但鉴于胃癌恶性程度和异质性较高,因此尚有部分患者无法从已有治疗方案中获益,亟待解决。

我国自主创新药物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在晚期胃癌中被证实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于2014年被批准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2种系统化疗后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解决了晚期胃癌二线以后无药可用的难题。既往研究表明,阿帕替尼除通过直接抑制VEGFR-2靶点达到抗肿瘤的作用外,还可通过抑制细胞膜上的ABC转运蛋白,从而抑制细胞毒药物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达到对化疗药物增敏的作用。这提示了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有望推进至晚期胃癌的前线治疗,从而让更多患者受益。

本试验的前期研究已证明,对于既往接受过一线方案化疗明显进展的患者,在予阿帕替尼(500 mg,qd)联合多西他赛(60 mg/ m2,ivgtt 90分钟,q3w)治疗后,在40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5例PR,27例SD,8例PD,研究的ORR为12.5%,DCR可达80%,中位PFS为4.6个月。在安全性方面,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1~2级,3~4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5%(其中高血压2例,谷氨酰基转移酶升到1例)。整体疗效肯定且安全性可控。

而此次补充数据表明,应用阿帕替尼500 mg组的中位PFS比250 mg组的中位PFS长1.5个月(4.6个月对比3.1个月),而安全性整体相似。再次证明了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在胃癌二线治疗中的治疗获益和可观应用前景,以及阿帕替尼值得肯定的抗肿瘤作用。

相信在我国研发能力稳步提升的背景下,潜心钻研的中国学者势必会携带更多的自主创新药物治疗方案登上世界学术舞台中心,向世界展示中国“智”造,中国智慧!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