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介入治疗方式,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经过多年研究,联合攻克了严重制约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提高的技术难点。在6月初发布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0年度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研究与介入治疗临床应用”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范洁介绍,心律失常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发病率约0.6%至13%,包括常见的心房颤动、室性早搏等,导致患者丧失劳动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在临床常见治疗方式中,药物治疗局限于干预单一离子通道,疗效不佳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大;外科治疗创伤风险大,患者面临麻醉、手术等风险,经济负担大;介入治疗成功率高、患者接受度高,是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并发症、治疗效果不佳等情况时有出现。经过研究,项目团队发现缺乏心律失常早期预警指标、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是严重制约心律失常临床疗效提高的两大瓶颈。
为提高疗效、降低并发症,项目团队“两条腿”走路。在机制研究方面,率先发现miR-1976的致心律失常机制,实现早期预警。同时,研究发现严格控制消融导管贴靠压力能有效避免食道损伤,杜绝致命的心房食道瘘发生。在介入治疗方面,运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指导左室电极的植入,显著提高心衰患者双室同步治疗的效果。在相关研究基础上,项目团队出版了国内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心腔内超声技术专著《心腔内超声:三维电解剖标刻》,构建心腔内超声指导复杂心律失常诊疗三级协同网络。“这本书已经成为业内必备的工具书,解决临床心腔内超声的入门问题。”范洁表示,通过优化,项目缩短了患者住院周期和再住院率,提高全省心律失常诊治水平及心律失常介入诊疗的安全性。
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已推广至国内40余家医院,培训全国各级技术人员5000余人次,服务患者5万多人次,为国家节约医疗资源约1亿元。接下来,项目将研究开发试剂盒,力争做到心律失常预警及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