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资讯

国内首个!武汉大学于红刚教授团队研究内镜精灵,可提高消化道癌症生存率

8964

消化道肿瘤是中国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有关数据显示,我国肿瘤发病率前五位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肠癌,除肺癌外,其余四个均属消化道肿瘤。仅在2020年,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人数就高达136万,死亡人数达96万。

于红刚(右一)带领团队用“内镜精灵”给病人做检查

早发现、早治疗是消化道肿瘤不可忽视的良方,而内镜检查则是早期发现消化道肿瘤的重要手段。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于红刚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内镜精灵”,以其拔群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与认可,不仅频频出现在GUT、Endoscopy、GIE等世界顶级医学期刊上,累计影响因子在消化AI领域世界排名第一,更是引领了消化内镜行业研究方向。

内镜检查对于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发现意义重大。临床统计表明,消化道肿瘤5年生存率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生存率超90%,而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低于25%。但内镜本身质量和设备性能不过关、操作者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容易导致早期肿瘤诊断率偏低。一项数据显示,有20%-40%的胃早癌患者被漏诊,而结肠腺瘤被漏诊的概率也高达22%。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红刚教授自2017年开始就和合作团队一起研究如何利用人工智能,降低胃镜操作过程中的盲区率。其中,他的团队研究的重点项目就是“内镜精灵”。这是国内首个集内镜质控与病灶诊断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医疗产品,可以对病人进行实时动态检测,也非常贴近临床特点。

要让“内镜精灵”在诊断病情方面做到精准高效,就必须掌握人体消化道的详细情况。于红刚教授研发团队和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合作,绘制出了人体消化道的“地形图”,并依照消化内镜检查的诊疗规范,标识出必查的“坐标点”。有了这一前提,“内镜精灵”很快就展现出了优势。

它能自动识别出盲区,提醒医生未曾到达的检查部位,避免漏查漏诊,识别消化道早期癌症准确率已达92%。研究表明,如果采用人工诊断,即便是专家级别的名医,诊断准确率也仅有90%。甚至,一些刚刚入行的医生诊断准确率更是只有81%。

去年12月,全球首次早期胃癌人机大赛在武汉拉开帷幕。作为内镜诊疗领域的权威赛事,全国17省44家不同等级的内镜医生团队参加本届赛事。据悉,这些参赛者平均年资为7年,平均胃镜操作量为13000例,代表了我国该领域的最高水准。最终的赛果,让“内镜精灵”成为全场最闪耀的明星。在白光、染色放大下诊断胃高风险病灶方面,“内镜精灵”的灵敏度均为第一;在胃癌深度、分化程度的判断上,“内镜精灵”的表现也和众多资深内镜医师旗鼓相当,综合表现排名第三。

“内镜精灵”的出色表现也获得了越来越多医疗机构的认可,截至2021年6月30日,其已覆盖新疆、西藏等地的350余家医疗机构;协助医师发现2794例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节省治疗费用约8.382亿元。

截至目前,“内镜精灵”已经申请了30项发明专利,6项已授权;获批3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项欧洲CE认证,并在2021年1月进入了国家创新医疗器械审批绿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以“内镜精灵”为代表的中国AI消化内镜技术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已经扬帆出海,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近年来,于红刚教授多次受国际顶级大会邀请发表演讲并分享相关技术产品,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也多次举办国际性人工智能消化内镜大会,和全世界的专家学者交流合作,展现中国技术与中国智慧。

来源:武汉大学
分享给好友 分享给好友

上一篇 : 科学家发现延长女性生育寿命的新基因,近300种影响女性生殖寿命的基因变异

下一篇 : 美国研发“电子鼻”帮助嗅出癌,卵巢癌检测准确率为9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