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教授提议不生孩子的人社保、养老金的份额要下降 其观点惹网友众怒。据媒体近日报道,厦大教授赵燕菁在一次会议上建议,生儿育女应与资本挂钩,生儿育女与不生儿育女应不同,社会保障、养老金应不同,不生儿育女应减少资本份额。唯有创造这种机制,使生儿育女成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大家才更愿意生儿育女。
大学教授发表的这种观点引起了很多愤怒,骂了很多脏话。不愿意和赵教授对抗的人,认为不生孩子就没有保障房,就要降低养老金。这是把人当生育工具,而不是当人对待。有人感叹,即使政策吹风,建议者也不能胡说八道。当然,很少有人认同赵教授。
经检索发现,赵燕菁讲这番话的场合,是今年5月25日举行的第18届蓝筹年会。在过去的年代,他主旨发言的大意是,家里多了一个人口,就多了一份薪水,所以人们想要生孩子。如今人们不想生孩子,就要另想办法,从资本的角度来惩罚,然后列举保障房、养老金等个人资本形式,建议将其与生育联系起来,愿意生孩子的可以扩大家庭或个人资本,不愿生孩子的可以损失,拿走利益的方式动摇不生的意愿。
三个月前的演讲之所以引起反响,是因为舆论中有恐婚恐育的立场,被重新检测出来的赵教授的演讲点燃了。在生育问题上,或者对于生育意愿下降的现实,人们对原因、后果、解决方案有不同的认识。人们希望计划生育部门及其周围的智囊团能够真正理解人们的处境,而不是把低生育意愿视为个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从结构上为人们缓解生育压力。
但现实中,人们发现,不管是社会还是舆论,都在加强一个对生育不友好的环境。工作场所招聘时不愿聘请已婚已育妇女,女员工生完孩子后发现工作岗位被占用,事业走下坡路。养育子女的沉重负担没有政策分担,完全靠夫妻或家庭的力量勉强应付。
说实话,不愿生孩子,或不愿响应号召生三个孩子,并非从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社会心态,而是在政策片面鼓励、长期缺乏保障、共识不足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的。政府会计算得失,个人和家庭当然也会。因此,当政策只是纸面鼓励生育,而非掏出真金白银,把负担转嫁给个人或企业时,人们并不抵触。
面对现实育意愿面前,大众认为像赵燕菁这样的人,本来可以把低生育意愿的真正问题带到公众讨论的场合,分析、判断那些影响生育意愿的结构因素,然后督促政府部门积极调整,营造友好的生育政策空间和社会氛围。
谁知,赵燕菁还是把生育意愿低下归咎于个人,他想出的想法不是理解民众,而是惩罚民众,不是为困于生育压力的普通人说人话,而是站在人们的对立面,建议拿出更强的鞭子。为什么赵燕菁会受到舆论的劣评,受到人们的谴责,就是人们早就厌恶了他所说的陈词滥调。
赵燕菁在说那些不合时宜的话时,并不排除有一点开玩笑的成分,但这种事情不好开玩笑,错误地向公民灌输生育压力,实在不是公共论坛应有的体面演讲。
对于如何正确理解生育意愿下降的现实,大众有个人经验,有历史认知,有现实洞察力,在这种现象中积累的认识水平比赵燕菁要多得多。遗憾的是,赵燕菁在公开场合荒谬的话,建议用老派的生育手段推进新的生育政策,必然会加剧全社会的反感,在他成为笑柄的同时,死结只会越来越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