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板突然像踩在棉花上?脚指甲莫名其妙变厚发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变化,可能藏着健康预警信号。糖尿病这个"隐形杀手",最喜欢在双脚上留下蛛丝马迹。
一、脚部皮肤发出的6个危险信号
1.异常干燥脱屑
明明每天洗脚却还是干到起皮,甚至出现鱼鳞状裂纹。这是因为高血糖破坏了皮肤油脂分泌平衡,角质层水分流失加速。
2.莫名色素沉着
脚背或脚踝突然出现褐色斑块,像没洗干净似的。这种"糖尿病性皮肤病"特征,是微血管病变导致的色素沉积。
3.伤口愈合缓慢
被鞋子磨破的小伤口,两周都不见好。血糖过高会阻碍白细胞功能,使皮肤修复能力下降50%以上。
4.真菌感染反复
脚趾缝常年潮湿脱皮,擦药就好停药就犯。糖尿病患者体表糖分含量高,相当于给真菌准备了"培养皿"。
5.感觉异常
穿袜子像隔层纸,光脚踩地却不觉得凉。这是典型"袜套样感觉障碍",提示神经已经受损。
6.趾甲变形
指甲变厚发黄、嵌入甲床,不一定是灰指甲。持续高血糖会导致远端供血不足,引发趾甲营养不良。
二、糖尿病足的前兆表现
1.间歇性跛行
走500米就小腿胀痛,休息几分钟又能走。这是下肢血管堵塞的典型表现,医学上称为"血管性跛行"。
2.静息痛
晚上睡觉时脚趾刺痛,必须垂到床沿才缓解。说明缺血已到临界点,随时可能发展成坏疽。
3.温度感知错乱
明明水温很烫却感觉不到,或者双脚温度明显不对称。自主神经受损会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
三、日常防护的黄金法则
1.选购鞋子要谨慎
下午脚胀时试鞋,留出一指空间。避免穿露趾鞋、人字拖,防止意外磕碰。
2.洗脚水温度有讲究
用手肘试水温,控制在37℃左右。泡脚时间别超过10分钟,洗完立即擦干趾缝。
3.指甲修剪要科学
剪成平直形而非圆弧形,边缘用锉刀磨平。视力不好的老人建议让家人帮忙修剪。
4.每日检查不能少
准备带手柄的小镜子,重点检查脚底、趾缝。发现红肿、破溃要及时就医。
5.袜子选择有门道
选浅色纯棉袜,便于观察分泌物。每天更换清洗,避免穿有破洞的袜子。
当双脚开始"说话",千万别当耳旁风。建议每年做一次足部神经电生理检查,特别是45岁以上人群。记住,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住健康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