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爱的味道竟是健康杀手?一定要谨慎对待甜味超标的危害

发布于 2022/01/05 19:30

糖类被称为新一代健康杀手,因为糖是导致全球肥胖症,也是当代最常见慢性病的主要病因。过多的糖分可引起龋齿、肥胖症、糖尿病、老化等一系列问题。尽管糖分的危害大家或多或少都听到了,但还是禁不住喜欢吃甜食,因为甜食可以让人心情愉悦。

平时生活中很多食材都含有糖原,适当食用一些糖原的食材对健康有益,比如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可以解决这类营养不良的问题,但是一定要注意,如果摄入的糖分过高,就会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假使长时间这样,就会导致糖尿病,进而导致身体乏力等疾病,都会对人体产生很大的影响。我们应控制糖分摄入,由中国营养学会于2016年发布的《居民膳食指南》指出,居民每日糖分摄入不得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小心甜味超标身体扛不住

1.让肝脏变胖

葡萄糖加快了肝脏体细胞储存人体脂肪的速度,长时间高糖高热量饮食搭配,会导致人体脂肪象一个个圆球,聚集在肝脏周围,是“非乙醇脂肪肝”的征兆。

预防措施:要尽量减少糖、饱和脂肪的摄入,多吃优质蛋白,限酒,持之以恒适当锻练,有助于排除肝脏内人体脂肪。

2.成大胃王

葡萄糖是生长激素的主要来源。瘦素生长激素的作用是告诉大脑:“早就饱了,不要再吃了。”但是,许多研究发现,长时间吃甜食过多,人体将数据信号推向人的大脑。休重超标准并伴有2型糖尿的患者,人体会缓解释放出的瘦素生长激素,造成早已经饱了但还觉得饿。

预防措施:如果想吃糖,快走15分钟即可。

3.引起头痛

由于偏头痛大多数是由变化引起的,例如睡眠质量、饮食搭配的改变等等。如果吃甜食过多,身体就需要快速的反应来解决问题,血糖水平就会突然达到最高值,然后就会陷入低潮。这种类型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头痛。

预防提示:掌握不同糖份名称及叫法,警醒成分出现“糖”、“糖浆”等关键词。

4、加速皮肤老化

血中的糖类会附着在蛋白质上,从而导致“有害的分子结构”糖化产物(AGEs),而后者不仅破坏胶原蛋白粉,弹力蛋白等蛋白质化学纤维,导致皮肤出现褶皱或松弛下垂,还会继续使人体“纯天然抗氧化剂”酶失效,不能阻止外界对紫外线等的伤害。

预防措施:一定要少喝加大量糖分的饮料,即使听上去非常身心健康的“水果”减肥饮料,糖份也非常高。不过,你不必担心新鲜水果中的葡萄糖,因为新鲜水果中的化学纤维会减少体内糖原的转化。

5.提高血管压力

除了扰乱胆固醇,糖还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血管的压力。值得注意的是,冠状动脉血管很细,所有狭窄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能导致心脏疾病。

预防建议:不要被那些全谷类食品蒙骗。米粉、白面粉的糖份较高,gi值较高,应达到适当的食用目的。

6.使人懒散

糖果可以暂时缓解暂时的情绪,并感到动力充足,但是研究显示,这种由糖原产生的好处只有30分钟,然后就会消失。这样就会让人两极化,不停地想吃甜食。此外,这种糖还会刺激引起睡眠质量下降,使人昏昏欲睡。

预防措施:在感觉没精打采的时候,不要吃糖,为什么不吃些新鲜水果或者多喝一碗煮鸡蛋呢?

7.导致糖尿病

一项研究发现,如果一个人一天多吃150卡糖转化为一天150卡,那么就有可能患糖尿病的风险高于1.1%。假设已经患有糖尿病,就会给血糖带来更大的不便,胰岛素抵抗导致糖留在血液中,比较严重危害全身功能,吃药效果也会越差。

预防措施:警惕“隐型糖”。来自加糖饮料的糖份只占总摄糖量的1/3,必须仔细阅读配料标识、番茄沙司、冷冻食品、风干牛肉、吐司面包等多个糖份。

8.导致心脏病

糖会在人体内引起血尿酸,坏胆固醇上升,提升高血压风险,从而引起心脏病发作,糖类可以引起身体内的尿酸,使高血压风险升高,进而引起心脏病,中风风险性提升。在医院门诊,有些人休重一切正常也非糖尿病,只是得了心脏病。感觉到,糖摄入过多可能是其根源,但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此外,与普通人相比,糖尿病人患心脏病的风险要高出48%,而心脏衰退风险则高达65%。

预防提示:掌握原料中的大概糖分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一罐天然碳酸饮料为12克;一片全麦吐司面包为8克;一块鲜奶油糖糖份约20克;一瓶500ml的清甜味饮料糖份约40~50克;2、3个清甜味曲奇饼干的糖份可能超过20克。

9.引起胆固醇紊乱

摄入糖类数量最多的人,体内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最高,高胆固醇水平最低。过量的糖不仅会刺激肝内不断产生有害胆固醇,而且还会抑制体内有害胆固醇的代谢功能。

预防措施:控制好发热量,坚持吃早餐。科研信息表明,患有肥胖症的女性在早餐时吃了含有高蛋白食物的生鸡蛋,午餐减少160卡。没有早餐的不良影响就更加严重,肥胖症的风险将超过4.5倍。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