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血管病要做哪些检查

发布于 2016/10/14 17:43

周围血管病是血管外科疾病的一种,该病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大,对患者危害极大,对于 周围血管病患者的治疗,通过检查及时发现及时了解病情最为关键。那么周围血管病要做哪些检查呢?

测定皮温:对比同一水平面两侧肢体的温度差别,当某部皮温较对侧及同侧其它部位明显降低时(相差大于2℃),则提示该部动脉血流减少,如动脉栓塞、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若某部皮温较对侧及同侧其它部位明显升高,则提示该部动脉或静脉血流增加,如深静脉血栓形成、红斑性肢痛病、动静脉瘘等。测定皮温的方法有扪诊法、半导体或数字皮温计、红外线热像仪、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等。

观察局部营养状况:重点观察肢体皮肤及附件、肌肉有无营养障碍性改变。有无皮肤松弛、变薄、脱屑,汗毛稀疏、变细、停止生长或脱落,趾(指)甲生长缓慢、变脆、增厚,出现甲嵴、嵌甲以及肌肉萎缩等表现。

扪诊与听诊:是了解动脉搏动和血管杂音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动脉性疾病的重要步骤,适用于桡动脉、尺动脉、肱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检查时应注意动脉搏动的强度、动脉的硬度、有无弯曲、结节、震颤,血管杂音的部位及强度等。

皮肤指压试验:用手指压迫趾(指)端或甲床,观察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可了解肢端动脉血液供应情况。正常人趾(指)端饱满,皮肤呈粉红色。压迫时局部呈苍白色,松开后毛细血管可在1-2秒内充盈,迅速恢复为粉红色。如充盈缓慢,延长至4-5秒后恢复原来的皮色,或皮色苍白或紫绀,表示肢端动脉血液供应不足。

肢体位置试验:病人仰卧床上,显露双足达踝以上至膝部,观察足部皮肤颜色,随即使病人两下肢直伸抬高,髋关节屈曲70°-80°(如检查上肢,采取坐位或站位,两上肢伸直高举过头部),保持该位置约60秒后进行观察。血液循环正常时,足趾、足底或手掌保持淡红色或稍发白。当动脉血液供应障碍时,可呈苍白或腊白色(如肢体抬高后皮肤颜色改变不明显,可使病人抬高的两足反复屈伸30秒钟或两手快速握松5-6次后再观察)。抬高后肢体苍白的程度与动脉血供减少的程度成正比,苍白的范围随动脉病变的位置而异。最后病人坐起,两小腿和足下垂床沿(两上肢下垂于身旁),再观察皮肤颜色的改变,正常人在10秒钟内可恢复正常。在动脉血液循环有障碍者,恢复时间可延迟到45-60秒或更长,且颜色不均,呈斑块状。下垂位后正常人的足部浅静脉应在15秒钟内充盈,如时间延长,也提示动脉血液供应不足。需要注意的是,若肢体伴有浅静脉曲张,下垂试验则无价值。

运动试验:间歇性跛行是慢性动脉供血不足的特征性表现,跛行距离和跛行时间与缺血的程度相关,临床上常以此作为反映病情程度和疗效的指标。测定方法为病人以一定的速度(1.8km/h)行走,直到出现症状,该段时间为跛行时间,所行距离为跛行距离。

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用来检查大隐静脉瓣膜功能,方法是:病人平卧,高举下肢,使浅静脉血向心回流,在大腿根部、卵圆窝平面远端扎止血带,其紧张度足以压迫大隐静脉,但不致于影响动脉血流和深静脉回流为标准。让病人站立,10秒钟内释放止血带,如浅静脉超过30秒钟而逐渐充盈者,属正常情况;如血柱自上而下立即充盈大隐静脉及分支,提示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如病人站立并保持止血带压迫的情况下,在其远端某一部位迅速出现扩张静脉,提示血液通过小隐静脉或功能不全的交通支返流至浅静脉。

深静脉通畅试验:病人站立,在大腿上1/3处扎止血带以压迫大隐静脉,快速屈伸膝关节10余次,如深静脉通畅、交通支瓣膜功能健全,小腿肌肉泵的作用将使血液流入深静脉而浅静脉瘪陷,下肢也无发胀感觉;如深静脉通畅而大隐静脉和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浅静脉的血液在运动时也能流入深静脉,但一旦运动停止,浅静脉立即充盈;如深静脉不通,交通支瓣膜功能不全,则在运动时浅静脉也扩张,小腿有胀痛感。

直腿伸踝试验和压迫腓肠肌试验:直腿伸踝试验检查方法是让病人仰卧,膝关节伸直,小腿略抬高,检查者手持病人足部用力使踝关节背屈,牵拉腓肠肌。如小腿后部明显疼痛,属阳性反应,这是腓肠肌受牵拉后压迫深部血栓及有炎症的静脉所致,常伴有腓肠肌饱满和紧张感。压迫腓肠肌试验检查方法是让病人仰卧屈膝,足跟平置检查台,检查者用手指按触其腓肠肌深部组织。如有增厚、浸润感和压痛,即属阳性,为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体征。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