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给我5块钱”,妈妈聪明的做法,引得众人纷纷叫好
发布于 2025/04/02 06:32
发布于 2025/04/02 06:32
孩子伸手要零花钱,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日常小事。但不同的回应方式,却能影响孩子一生的金钱观。有的家长随手就给,有的家长严厉拒绝,而真正聪明的父母,却懂得利用这个机会,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财商启蒙课”。
1.先问“为什么”,而不是直接给钱
当孩子说“妈妈,给我5块钱”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你要买什么?”但更聪明的做法是——先让孩子自己思考。
“宝贝,你能告诉我,这5块钱你打算怎么用吗?
(让孩子学会表达需求,而不是伸手就要)
“又要钱?昨天不是刚给过?”
(让孩子觉得“要钱=被批评”,反而不敢表达真实需求)
心理学研究发现,从小被鼓励思考“钱怎么花”的孩子,长大后更懂得合理消费,不会轻易陷入“月光族”或“冲动购物”的陷阱。
2.区分“想要”和“需要”,培养理性消费观
孩子要钱,可能是为了买零食、玩具,或者和同学一起分享。这时候,家长可以引导他们思考:这个东西是“想要”还是“需要”?
“如果你真的很喜欢这个玩具,我们可以讨论一下,它是不是真的值得买?或者有没有更划算的选择?”
“不行!家里玩具够多了!”
(直接否定,孩子可能偷偷攒钱买,甚至产生“匮乏心理”)
哈佛大学研究显示,从小被引导区分“想要”和“需要”的孩子,成年后更少陷入债务危机,理财能力更强。
3.让孩子“赚”零花钱,而不是“要”零花钱
聪明的家长不会无条件给钱,而是让孩子明白:钱是通过劳动或智慧换来的。
“如果你帮妈妈整理书架/浇花/倒垃圾,可以赚到5块钱哦!”
(让孩子体验“付出才有回报”)
“考100分就给你钱!”
(把学习和金钱挂钩,容易让孩子失去内在动力)
斯坦福大学实验证明,从小通过劳动赚零花钱的孩子,长大后更独立,也更珍惜金钱。
4.设立“零花钱规则”,培养储蓄习惯
“这周你已经花了3块钱,还剩7块,要不要存起来买你喜欢的书?”
“钱花完了?那这周别想再要了!”
(让孩子觉得“钱=惩罚”,而不是“管理工具”)
金融专家指出,从小有储蓄习惯的孩子,成年后更少陷入“透支消费”的困境。
5.让孩子体验“没钱”的后果,学会责任
有时候,孩子会乱花钱,买完又后悔。这时候,不要急着补钱,而是让他们体验“钱花光了”的感觉。
“你已经把零花钱用完了,所以这周不能再买零食了哦。”
(让孩子学会承担后果)
“算了算了,妈妈再给你5块吧!”
(让孩子觉得“钱可以无限要”,失去责任感)
儿童心理学家建议,适当的“财务挫折”能让孩子更快学会理性消费。
零花钱不是小事,而是孩子财商的第一课
✅钱是怎么来的(劳动换取的)
✅钱该怎么花(区分“想要”和“需要”)
✅钱该怎么存(培养储蓄习惯)
聪明的父母,不是给孩子钱,而是给孩子“赚钱”的能力!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