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血糖这件事,很多人都有个误区:以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殊不知,餐后血糖才是糖尿病早期最灵敏的“报.警器”。有位糖友空腹血糖一直5.6mmol/L,直到体检发现餐后血糖高达11.2mmol/L,才被确诊为糖尿病前期。这两个数值到底该怎么看?
一、空腹血糖的“守门员”作用
1、基础代谢的晴雨表
空腹8-10小时测量的血糖值,反映肝脏糖原分解情况。正常值应<6.1mmol/L,这个数值就像身体的“基础代谢率”。
2、胰岛功能的底线测试
能直观显示胰岛素基础分泌能力。若持续≥7.0mmol/L,说明胰岛β细胞已受损50%以上。
3、用药效果的重要指标
特别是服用长效降糖药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意味着药物剂量调整到位。
二、餐后血糖的“预警机”功能
1、最早期的糖尿病信号
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时,可能比空腹血糖异常早出现3-5年。这个阶段通过饮食运动干预,逆转几率高达70%。
2、心血管风险预测器
餐后血糖每升高1mmol/L,冠心病风险增加11%。这是因为血糖波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
3、治疗效果的放大镜
对使用短效胰岛素的患者而言,餐后血糖控制比空腹血糖更能反映治疗效果。
三、血糖监测的黄金组合
1、不同阶段侧重不同
确诊初期要测“三餐后+睡前”,稳定后可改为“空腹+最大餐后”。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每天测7次。
2、动态监测发现规律
连续3天发现晚餐后血糖偏高,可能提示晚餐碳水摄入过多或运动量不足。
3、警惕“假性正常”
某些人空腹正常但餐后飙升,这种情况约占糖尿病前期的30%。只测空腹会漏诊。
四、这样测血糖不白费
1、餐后时间要掐准
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整采血。提前或延后都会影响结果。
2、避免应激性升高
测血糖前不宜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这些因素可使血糖临时上升1-2mmol/L。
3、记录要包含细节
除了数值还要注明用药、饮食和运动.情况,这样医生才能准确判断。
血糖监测不是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了解身体代谢语言的密码本。空腹血糖像定期体检,餐后血糖则是日常健康检查,两者缺一不可。特别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每季度至少要做一次“空腹+餐后”组合检测。掌握这套监测方法,才能真正把糖尿病挡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