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通气血再补气血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9/30 10:41
发布于 2025/09/30 10:41
我们经常听说人需要“补气血”,但很多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很多时候,直接进补效果不佳,甚至会适得其反。这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被忽略的关键步骤——“通气血”。先通气血再补气血,这一顺序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蕴含着深刻的中医智慧与现代科学道理。
一、从“交通隐喻”理解核心道理
为何要先通气血再补气血呢?我们可以从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加以了解:
1、气血就像是车辆和物资。
2、经络、血管就是城市的道路网络。
3、气血不通就如同道路发生了严重拥堵,物资车辆被困在原地,无法送达需要它们的区域(身体各器官组织)。
此时,如果我们不先去疏通路障,而是派去更多、更豪华的卡车(盲目进补),结果只会导致:
1、加剧拥堵:滋腻的补品会加重体内的淤堵,形成“臃滞”堆积。
2、资源浪费:宝贵的补益成分无法被运抵目标部位,白白浪费。
3、引发新问题:拥堵处“上火”(如长痘、口疮),未送达处“虚损”(依旧疲劳),形成“虚火上炎”的复杂局面。
因此,先通气血再补气血的道理就在于:唯有先确保道路畅通(通气血),后续运送的补给(补气血)才能被高效吸收和利用,精准投放到人体需要的地方。
这一原则对现代人来说尤其重要,原因在于当代人饮食营养通常不差甚至过剩,但长期久坐、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节制、作息不规律,极易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发展为“气滞血瘀(气血不通)”。因此,这种“因堵致虚”的体质在现代更为常见。
三、如何科学地“先通后补”?
实践先通气血再补气血的原则,需要科学的方法:
生活干预:保持规律运动(如快走、瑜伽)以促进循环;学会情绪管理(如冥想、倾诉)以疏解气滞;饮食上可适量添加山楂、玫瑰花、陈皮等具有行气活血作用的食材。
中药调理:对于气滞血瘀症状明显者,可采用针对性中成药进行系统调理,气血和胶囊便是遵循这一原则的典型药物代表。
气血和胶囊不是一种单一的补气血药,而是优先解决女性“气血不通”问题。该药由香附、柴胡、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桔梗等十余种中药材组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从源头改善气滞血瘀(气血不通)引起的月经不调、痛经、经前乳胀、面部色斑、情绪不稳等。
综上所述,先通气血再补气血不仅是一句养生口诀,更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道理。它提醒我们,养生切忌盲目,在考虑“补”之前,应先审视自身是否存在“不通”的迹象,而气血和胶囊以“通调”为核心理念的科学方案,先为身体扫清障碍、打通道路,才是正确的养生方案。
上一篇 : 如何判断自己气血通不通?自查方法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