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抽动症不是“长大就好”!这5个误区正悄悄影响孩子社交和学习
时间:2025.07.03 09:2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7.03 09:2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时,总抱有“长大就好”的侥幸心理。殊不知,这种认知误区正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中国儿童抽动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70%的抽动症患儿因家长错误认知延误干预,进而影响社交与学习。今天就为您揭开抽动症常见的5大误区,避免踩坑。
家长常将孩子不自主的眨眼、清嗓子视为故意捣乱,采用责骂甚至体罚方式强制纠正。但抽动症是神经发育障碍疾病,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相关,并非孩子主观可控。打骂不仅无法改善症状,还会加剧孩子的焦虑情绪,使抽动更频繁。临床数据显示,因错误教育方式导致症状加重的患儿占比高达45%。
抽动症具有波动性特点,症状可能在短时间内减轻甚至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自愈。部分家长看到孩子症状缓解就中断治疗,殊不知这可能是病情的暂时蛰伏。研究表明,未规范治疗的患儿,症状复发率超过80%,且再次发作时往往更加严重,治疗难度也会大幅增加。
“长大就好”是危险的误区!6-12岁是抽动症干预黄金期,错过这一阶段,孩子可能面临多重困境。社交方面,频繁抽动易引发同学嘲笑,导致社交退缩,超60%的患儿因此出现自卑心理;学习上,抽动会分散注意力,造成学习困难,数据显示约35%的患儿存在成绩下滑问题。
部分家长担心药物治疗产生副用,拒绝遵医嘱用药。事实上,现代医学对抽动症药物治疗已有完善方案,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副用可控且远小于疾病本身危害。反而拖延用药会使病情慢性化,成年后发展为难治性抽动症的风险增加50%。
约70%的抽动症患儿会合并多动症、强迫症等其他疾病,这些共患病对孩子的影响甚至超过抽动本身。比如合并多动症会进一步加重注意力缺陷,导致学习效率更低;合并强迫症则可能出现反复洗手、检查等行为,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若只治疗抽动症状,忽视共患病,效果将大打折扣。
抽动症不是“小毛病”,更不会“不药而愈”。家长应摒弃错误认知,一旦发现孩子出现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等异常表现,及时前往儿科或神经内科就诊。早诊断、早干预,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扫清障碍,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