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抽动症孩子的情绪管理:家长必学的5个沟通策略
时间:2025.08.08 10:2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08 10:2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抽动症孩子的情绪问题往往和症状本身密切相关:频繁的抽动可能让他们烦躁、自卑;外界的异样眼光可能引发愤怒或退缩;而情绪激动时,抽动症状又可能加重,形成“情绪-症状”的恶性循环。家长的沟通方式,直接决定了能否帮孩子打破这个循环。以下5个核心策略,既能安抚情绪,又能增强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
当孩子因抽动烦躁、发脾气时,家长一反应若说“别闹了!这有什么好生气的”,很容易引发对抗。孩子此时的情绪往往源于“失控感”(对自己症状的无力),而非故意“闹事”。正确做法:先描述你看到的事实,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比如:“妈妈看到你刚才一直在眨眼睛,手也有点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心里有点烦?”——先接纳情绪背后的原因(症状带来的不适),再引导孩子表达,比直接评判更有效。
孩子因抽动被嘲笑或感到尴尬时,常听到家长说“别在意,没关系”,但这对孩子来说太抽象,反而会觉得“你不懂我的感受”。正确做法: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支持,帮孩子解决当下的困扰,比如:
若在学校被嘲笑:“下次如果有人笑你,你可以说‘这是我的小特点,你这样说我会不舒服’,如果他还说,就马上告诉老师,妈妈也会提前和老师说好。”
若因症状加重而烦躁:“我们可以一起去阳台站1分钟,看看远处的树,慢慢深呼吸,你试试跟着妈妈数:1(吸气)、2(呼气)……”——具体的方法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不是一个人面对”,焦虑会随之减轻。
很多家长忍不住盯着孩子的抽动:“你怎么又抽了?刚才不是好好的吗?”这种关注反而会让孩子更紧张,甚至刻意压制(结果抽动更频繁)。正确做法:把注意力从“症状”转移到“孩子的努力和进步”上,哪怕是很小的细节,比如:
孩子主动用之前教的方法缓解了烦躁:“刚才你自己去做了深呼吸,慢慢平静下来了,这比上次进步好多呀!”
孩子在社交中尝试了主动解释:“你今天跟同学说‘这是我的小习惯’,妈妈觉得你很勇敢,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呢!”——被肯定“努力”而非只被看到“问题”,孩子会更愿意尝试自我调节,对症状的羞耻感也会减弱。
抽动症孩子对环境变化或压力较敏感,比如突然被要求当众表演、临时更换计划,可能因紧张引发情绪爆发和抽动加重。正确做法:提前给孩子“心理缓冲”,让他有准备的时间,比如:
要去陌生场合前:“等下去叔叔家,会有3个小朋友在,他们可能会注意到你偶尔眨眼睛,你可以像我们在家练习的那样,简单跟他们说一句,也可以先告诉妈妈,妈妈帮你说。”
有任务安排时:“下午要去医院做检查,可能要等20分钟,我们可以带一本你喜欢的漫画书,无聊时就看看,你觉得可以吗?”——提前预告能减少“失控感”,让孩子对即将发生的事有掌控感,情绪更稳定。
孩子可能说不清“为什么难受”,只知道发脾气、哭闹,家长需要帮他们“给情绪贴标签”,才能学会管理。正确做法:在孩子平静时,教他识别自己的情绪信号,比如:
“当你觉得‘心里像有小火苗在烧’,那可能是‘生气’或‘烦躁’,这时候可以停下来喝口水。”
“当你觉得‘脸发烫、想躲开大家’,那可能是‘害羞’或‘尴尬’,可以告诉妈妈‘我想安静一会儿’。”平时可以玩“情绪卡片游戏”:画出不同表情(生气、难过、紧张),和孩子讨论“什么时候会有这种感觉,我们可以做什么”。——当孩子能说出“我现在有点紧张”,就已经迈出了管理情绪的一步。
面对孩子的情绪爆发和反复的症状,家长很容易焦虑、疲惫,甚至忍不住指责。但请记住:孩子的情绪会“传染”——如果家长先慌了、急了,孩子只会更失控。当你感到烦躁时,可以先对孩子说“妈妈现在有点累,需要去喝杯水,我们5分钟后再聊”,给自己一点时间平复。你的稳定,会让孩子觉得“再难的情况,我们都能一起应对”,这才是情绪管理核心的底气。
孩子需要的不是“你帮我消除情绪”,而是“你陪我面对情绪”。用对沟通方式,既能帮他接纳自己,也能慢慢学会和情绪、和症状“和平共处”。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