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如何帮助抽动症孩子应对社交压力?3个实用技巧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如何帮助抽动症孩子应对社交压力?3个实用技巧

时间:2025.08.08 10:22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抽动症孩子的社交压力往往源于对自身症状的羞耻感、对他人反应的过度敏感,以及担心被孤立或嘲笑。这些压力可能让他们刻意回避社交,甚至影响自我认同。以下3个实用技巧,能帮助孩子建立应对信心,更从容地面对人际互动:

一、提前“脱敏”:用“主动解释”代替“被动暴露”

很多孩子害怕社交,是因为担心抽动症状(如眨眼、清嗓子、肢体抽动)突然出现时,他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家长可以教孩子用简单、自然的方式提前“预告”症状,减少被注视的焦虑:

对熟悉的人(同学、亲友):可以说“我身体有时候会不自觉动一下,这是我的小特点,不是故意的哦”;

对陌生人:如果感到紧张,可由家长轻描淡写带过(如“孩子有点小习惯,不影响的”),避免孩子因他人的好奇追问而慌乱。

这种“主动解释”能把孩子从“害怕被发现”的被动状态,转为“我能掌控他人认知”的主动状态。例如,7岁的明明有频繁清嗓子的症状,家长教他在小组活动时先说一句“我等下可能会咳嗽几声,不是生病哦”,之后他发现同学的注意力很快从“他为什么咳嗽”转移到活动本身,自己也不再因担心症状出现而紧绷。

二、聚焦“优势联结”:用共同兴趣弱化“症状标签”

孩子在社交中需要的,是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人”而非“有抽动症的人”。家长可以帮孩子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如画画、拼乐高、打球、讲故事)通过共同爱好建立社交联结——当孩子在擅长的领域展现价值时,症状会自然成为“次要特征”。

步骤1:观察孩子的兴趣(比如他喜欢给玩偶编故事);

步骤2:创造小范围互动场景(邀请1-2个友善的同学来家里,一起玩“故事接龙”);

步骤3:引导孩子发挥优势(鼓励他主导故事走向),让同学关注“他编的故事真有趣”,而非“他刚才抽了一下”。

10岁的朵朵有面部抽动症状,却很会弹尤克里里。家长请了两位同学来听她弹琴,当她专注演奏时,抽动减少了,同学的赞美也集中在“你弹得真好听”上。后来,朵朵主动加入了学校的音乐小组,因为在那里,她首先是“会弹琴的朵朵”。

三、建立“压力缓冲带”:教孩子“暂停与求助”的信号

社交中难免遇到突发压力(如被嘲笑、多人注视时症状加重),需要教孩子一套“紧急应对方案”,避免因过度紧张导致症状加剧或逃避社交:

“暂停信号”:和孩子约定一个暗号(如摸一下鼻子、轻轻说“我需要喝口水”),当他感到压力大时,可用暗号示意需要暂时离开,去安静的地方(如教室外、卫生间)调整1-2分钟,做深呼吸或简单的肢体放松(如搓搓手、转转头);

“求助信号”:如果遇到他人不友善的对待(如被起绰号、模仿症状),教孩子可以直接说“请不要这样,我会不舒服”,若对方不停止,可向信任的老师或家长求助。

同时,家长要提前和老师沟通,让老师理解孩子的“暂停需求”,避免被误认为“故意捣乱”。例如,9岁的小宇在课堂发言时容易因紧张而头部抽动,他和老师约定“举手时如果手指比‘1’,就表示需要先站着缓10秒”,这让他在发言时更有安全感。

关键提醒:家长先“放下焦虑”,孩子才敢“往前走”

很多时候,孩子对社交的恐惧会受到家长情绪的影响——如果家长总反复叮嘱“别抽了,别人会笑你”,反而会强化孩子的羞耻感。不如换成“不管你怎么样,我们都觉得你很棒”,让孩子知道:症状是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他的价值从不因症状而打折。

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样子被接纳”,才会有勇气迈出社交的一步,而每一次成功的互动(哪怕只是和同学说了一句话),都会积累成他应对压力的底气。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抽动症孩子的情绪管理:家长必学的5个沟通策略

下一篇: 重庆儿童心理咨询周统丰:儿童抑郁症的常见身体症状揭秘,6岁以下更为隐蔽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