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从症状到治疗:抽动症与多动症全对比
时间:2025.08.17 10:0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7 10:0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抽动症(主要指抽动障碍,TD)和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两者常被家长混淆,且存在较高共病率。以下从症状、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全面对比,帮助更好地区分和理解这两种疾病。
核心表现:以不自主、突发、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为特征,症状具有波动性(时轻时重),受情绪、压力等因素影响明显。
运动抽动:常见表现为眨眼、皱眉、耸鼻、咧嘴、摇头、耸肩、甩手、踢腿等,严重时可能出现复杂动作(如拍打自己、模仿动作)。
发声抽动:清嗓子、咳嗽、吸鼻、哼声、尖叫等,部分患儿会出现秽语(说脏话),即Tourette综合征(TS)。
伴随特点:患儿通常能短暂抑制症状(如在课堂上刻意控制不眨眼),但抑制后可能出现“反弹”加重;部分孩子因症状感到自卑、焦虑。
核心表现:以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为主要特征,症状持续存在,影响学习、社交等功能。
注意力缺陷:做事难以持久(如写作业半途而废)、容易分心(上课被窗外声音吸引)、经常丢三落四(忘带文具、课本)。
多动冲动:坐不住(上课离座、小动作多)、话多插嘴(打断他人说话)、情绪急躁(容易哭闹或发脾气)、危险行为(攀爬高处不考虑后果)。
伴随特点:症状在不同场景(家庭、学校)均可能出现,患儿难以通过主观意志控制,常因“不听话”被误解为故意捣乱。
存在至少1种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可同时出现。
抽动症状持续至少1年(12个月),期间症状无缓解的时间不超过3个月。
发病年龄在18岁前。
症状并非由药物、其他疾病(如癫痫)引起。
注意力缺陷或多动冲动症状中,至少符合6项(儿童)或5项(青少年/成人),且持续6个月以上。
症状在12岁前出现,且在至少2个场景(如家庭、学校)中存在。
症状导致学业、社交等功能明显受损。
排除其他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焦虑症)的影响。
轻度症状:以心理行为干预为主,如:
家长避免过度关注或指责,减少孩子的心理压力;
采用“习惯逆转训练”,通过有意识的替代行为(如用深呼吸代替眨眼)缓解抽动。
中重度症状:需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
硫必利、阿立哌唑(调节神经递质,减轻抽动);
可乐定(α受体激动剂,适用于合并多动或焦虑的患儿)。
注意事项:避免使用可能加重抽动的药物(如部分兴奋剂)。
基础干预:行为治疗是核心,如:
家长学习“正性强化法”(如完成任务后给予奖励),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学校配合调整教学方式(如座位靠前、减少课堂干扰)。
药物治疗:
兴奋剂(如哌甲酯):短期改善注意力和多动症状的效果显著,但可能影响睡眠,需遵医嘱使用;
非兴奋剂(如托莫西汀):适用于不能使用兴奋剂的患儿,副用相对较少,需长期服用。
共病处理:若合并焦虑、抑郁,需联合心理治疗或抗情绪药物。
共病率:约30%-50%的抽动症患儿会同时患ADHD,而ADHD患儿中约10%-30%合并抽动症状,两者共病时需综合治疗。
核心区别:抽动症以“不自主的肌肉/发声抽动”为核心,ADHD以“注意力和行为控制困难”为核心;抽动症可短暂抑制,ADHD症状难以主观控制。
抽动症和多动症虽均为神经发育障碍,但症状、病因和治疗方式差异显著。家长若发现孩子出现异常行为,需及时带其到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无论是哪种疾病,早期干预(结合药物、行为治疗和家庭支持)都能显著改善预后,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