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容易被混淆的两种疾病:抽动症VS多动症核心差异
时间:2025.08.17 10:0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17 10:0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抽动症(抽动障碍,TD)和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因部分症状交叉(如多动、情绪波动)常被家长混淆,但两者的核心差异体现在症状本质、行为控制能力、影响场景等多个维度,具体区别如下:
这是两者根本的区别,直接反映疾病的本质特征。
抽动症(TD):以“不自主的抽动”为核心核心表现:突发、快速、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抽动,完全不受主观意志控制(或仅能短暂抑制)。
运动抽动:如频繁眨眼、耸肩、歪头、甩手、踢腿、面部怪相(挤眉弄眼、咧嘴),严重时出现复杂动作(如拍打自己、模仿他人动作)。
发声抽动:清嗓子、咳嗽、吸鼻子、哼声、尖叫,部分患儿会出现不自主说脏话(秽语),即Tourette综合征(TS)。
关键特点:抽动是“被动发生”的,孩子常因症状感到困扰(如怕被同学嘲笑),但无法自主停止,且症状会随情绪(紧张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疲劳等因素波动。
多动症(ADHD):以“注意力与行为自控力缺陷”为核心核心表现:注意力难以集中、多动冲动,本质是大脑对行为和注意力的调控能力不足。
注意力缺陷:做事半途而废(如写作业写到一半去玩玩具)、容易被无关事物吸引(上课盯着窗外发呆)、经常丢三落四(忘带作业、文具)。
多动冲动:坐不住(上课离座、小动作不停)、话多插嘴(打断别人说话)、情绪急躁(一点小事就哭闹)、不顾危险(爬高、乱跑不考虑后果)。
关键特点:症状是“主动行为的失控”,孩子并非故意捣乱,而是缺乏对自身行为的规划和约束能力,且症状在任何场景(家庭、学校、公共场所)都会持续存在。
两者在“能否通过意志控制症状”上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快速区分的依据。
抽动症:患儿能在特定场景(如课堂、陌生人面前)短暂抑制抽动(比如刻意忍住不眨眼),但抑制后会出现“反弹”——之后抽动更频繁、更严重。这种“能忍但忍不住太久”的特点,说明症状本质是“不自主”的。
多动症:患儿的注意力分散和多动冲动几乎无法通过主观意志控制。比如家长反复提醒“坐好”,孩子可能坚持几秒就又开始扭动;课堂上想认真听讲,却忍不住被窗外的声音吸引。这种“想控制却控制不住”的特点,反映的是“自控力缺陷”。
两者的症状对孩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不同,与核心症状直接相关。
抽动症:主要影响社交和心理状态。孩子可能因频繁抽动被同学嘲笑、起外号,从而变得自卑、回避社交,甚至拒绝上学。但如果抽动症状较轻,对学习效率(如专注写作业)的直接影响较小。
多动症:主要影响功能层面(学习、生活、社交)。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常落后;因多动冲动,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如抢玩具、打断别人);因丢三落四,生活自理能力差(如忘带钥匙、作业)。症状会全方位干扰孩子的成长,且越复杂的任务(如课堂听讲、完成家庭作业)受影响越明显。
临床中,约30%-50%的抽动症患儿会同时患多动症,而多动症患儿中约10%-30%合并抽动症状(即共病)。但共病时,两种疾病的核心症状依然可区分:
抽动症的“眨眼、耸肩”和多动症的“坐不住、分心”会同时存在,但前者是“不自主的身体动作”,后者是“无法专注或控制行为”。
治疗时需兼顾两者:比如先通过药物控制严重的抽动症状,再针对多动症进行注意力训练和行为干预,避免因单一治疗忽略另一疾病。
抽动症是“身体不受控制地动”(不自主抽动),多动症是“大脑管不住身体”(注意力和行为失控)。家长若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可通过“是否为不自主抽动”“能否控制症状”“影响的是社交还是学习功能”初步判断,但终需由儿童神经科或发育行为科医生通过专业评估(如量表测评、行为观察)确诊,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