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抽动症预警:孩子频繁耸肩需警惕
时间:2025.08.20 10:35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20 10:35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近总爱不自觉耸肩,提醒了也没用,是不是故意捣蛋?”不少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常会误以为是孩子的“坏习惯”,却可能忽略了一个更需要关注的信号——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
孩子偶尔耸肩可能是模仿他人、觉得好玩,或一时的肌肉放松,但如果符合以下特点,需警惕抽动症:
不自主、难控制:孩子耸肩时自己“忍不住”,越想停反而越频繁,甚至伴随面部紧绷、肩膀僵硬的焦虑感;
反复出现且有规律:每天发作多次,动作幅度、频率相对固定,比如快速抬肩后放松,间隔几秒又重复;
受情绪影响明显:紧张(如被批评、考试前)、疲劳或兴奋时症状加重,专注做事(如玩玩具)或入睡后消失;
可能伴随其他小动作:除了耸肩,还可能出现眨眼、歪头、甩胳膊,或清嗓子、发出“哼哼”声等,症状可能从一种演变为多种。
抽动症的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症状:
神经发育因素:大脑中负责运动控制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失衡,导致局部肌肉异常收缩;
心理压力:家庭氛围紧张、学习负担重、突然换环境等,可能让孩子通过身体动作释放焦虑;
遗传与体质:家族中有抽动症或多动症病史的孩子,患病风险更高;过敏体质、睡眠不足、电子产品过度使用也可能成为诱因。
先排除生理问题部分孩子耸肩可能是肩部不适(如落枕、肌肉酸痛)或颈椎问题,可先带孩子到儿科或骨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避免“强化”症状不要反复指责(“别耸肩了!”)、强行制止或刻意关注,这会让孩子更紧张,反而加重症状。可装作无意转移注意力,比如递个玩具、说个笑话,减少孩子对动作的关注。
给孩子“松绑”,减少压力抽动症更偏爱“高压环境”:家长过度严格、频繁催促学习、家庭争吵等,都可能让症状加剧。不妨降低对孩子的“完美要求”,允许偶尔的“不规矩”,睡前多陪孩子聊聊天、读绘本,帮他放松情绪。
及时就医,别拖延若耸肩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或出现更多小动作(如清嗓子、踢腿),影响孩子上课注意力、被同学嘲笑,需尽快到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观察症状、评估行为量表、排除癫痫等疾病后确诊。
多数抽动症患儿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缓解,轻度症状通过环境调整和心理疏导即可改善,中重度则需结合药物和行为治疗。家长的冷静与接纳,比“纠正”更重要——别让孩子因频繁耸肩而自卑,你的理解才是他康复的底气。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