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郭志超:孩子突然爱吸鼻子?小心抽动症早期症状
时间:2025.08.20 10:3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20 10:38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近总爱吸鼻子,是不是感冒没好?”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频繁吸鼻子时,反应是鼻炎或感冒,但如果鼻塞、流涕等症状早已消失,吸鼻子的动作却反复出现,甚至越来越频繁,就要警惕另一种可能——抽动障碍(俗称“抽动症”)的早期信号。
普通感冒或鼻炎引起的吸鼻子,往往是因为鼻腔有分泌物、鼻塞不通气,孩子会主动通过吸气清理鼻腔,且在擤鼻涕、用药后症状会减轻。但抽动症导致的吸鼻子,有几个明显特点:
不自主、难控制:孩子吸鼻子时并非“故意为之”,而是像被“无形的力量”牵引,越想忍反而越频繁,甚至会说“鼻子里没东西,但就是忍不住想吸”;
动作刻板、无目的:吸鼻子的频率、幅度相对固定,比如每秒1-2次,声音清脆短促,不像清理鼻腔时那样有“针对性”;
与情绪“挂钩”:紧张(如被老师提问、家长批评)、疲劳(如熬夜后)或兴奋时,吸鼻子的频率会明显增加;而专注玩游戏、看动画片时减轻,睡着后完全消失;
可能“升级”为其他症状:如果是抽动症,单纯吸鼻子可能只是开始,几周或几个月后,可能逐渐出现眨眼、皱鼻子、清嗓子、耸肩等新动作,症状从单一向多样发展。
抽动症的成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医学研究认为可能与这些因素相关:
神经发育因素:大脑中负责运动控制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失衡,导致局部肌肉(如鼻腔周围、咽喉部)出现不自主收缩;
心理压力“推波助澜”:家庭氛围紧张(如父母争吵、过度严厉)、学习压力大(如作业太多、频繁考试)、突然换环境(如转学、搬家)等,都可能成为“导火索”,让孩子通过身体动作释放焦虑;
遗传与体质影响:如果家族中有抽动症、多动症患者,孩子患病风险会更高;此外,过敏体质、睡眠不足、长时间看电子产品(屏幕蓝光刺激神经兴奋),也可能加重症状。
先排查生理问题,避免漏诊di一步是带孩子到耳鼻喉科检查,排除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器质性疾病(比如鼻炎患儿常伴有鼻塞、流涕、鼻痒,而抽动症的吸鼻子多为“空吸”,无分泌物)。若医生确认鼻腔无异常,再重点关注抽动症可能。
别指责、不强化,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吸鼻子会忍不住说“别吸了!”“再吸就打你了”,但这种指责会让孩子更紧张,反而强化症状。正确的做法是“假装没看见”,不刻意提醒,也不强行制止,避免孩子因“怕被说”而陷入焦虑循环。
给孩子“减压”,营造松弛的环境抽动症更“喜欢”压力大的孩子。家长可以试着:
减少对孩子的过度要求(如不强迫“必须考100分”“不许犯错”);
控制屏幕时间(每天看电视、玩手机不超过1小时,避免看紧张、刺激的内容);
保证充足睡眠(幼儿10-12小时,学龄儿童9-10小时),睡前通过讲故事、听轻音乐帮孩子放松;
多陪孩子做轻松的活动(如散步、拼图、玩积木),转移对“吸鼻子”的注意力。
持续观察,及时就医不拖延如果吸鼻子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眨眼、清嗓子等新动作,甚至影响孩子上课(频繁吸鼻子分散注意力)、被同学嘲笑,一定要尽早带孩子到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行为评估、量表测试等,排除癫痫、强迫症等疾病,明确是否为抽动症。
多数抽动症患儿的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轻,尤其是早期发现、及时干预的孩子。轻度症状通过环境调整、心理疏导即可改善;中重度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药物(如抗精神病药、α受体激动剂)和行为治疗(如习惯逆转训练)。
关键是家长要记住:抽动症不是孩子的“坏习惯”,更不是“故意捣乱”,而是一种神经发育性问题。你的理解、接纳和耐心,比任何“纠正”都重要——别让孩子因频繁吸鼻子而自卑,给他足够的空间和安全感,才是帮助他缓解症状的核心。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