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祁彬医生:抽动症是长期神经紧绷引发的神经疲劳吗
时间:2025.08.20 16:0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08.20 16:0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五岁孩子突然出现频繁眨眼、耸肩、清嗓等抽动症状时,家长往往会陷入焦虑与无助。其实,抽动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相关障碍,在儿童中并不罕见,且早期干预多以家庭护理为主。通过科学的生活调整与心理支持,能有效缓解症状,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一阶段。
营造“低压力”生活环境
孩子抽动症状的加重常与压力密切相关。家长需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表现出过度焦虑,保持家庭氛围的平和。例如,当孩子抽动时,家长可自然转移注意力,如递上一杯温水或邀请玩拼图游戏,避免直接询问“怎么又抖了”,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同时,减少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避免观看节奏快、画面刺激的动画片,选择绘本共读或户外散步等舒缓活动。
建立规律作息与健康饮食
规律的生活节奏能稳定神经系统。建议为孩子制定固定的作息表:早晨7点起床,午间1小时午睡,晚上9点前入睡。睡前可通过温水泡脚、听轻柔音乐帮助放松。饮食上,避免辛辣、油炸食品及含咖啡因的饮料,增加富含镁的食物,如南瓜籽、菠菜,镁元素有助于调节神经兴奋性。若孩子对乳制品敏感,可暂时替换为豆制品,观察症状变化。
用游戏与艺术化解紧张
游戏是儿童表达情绪的天然语言。当孩子频繁眨眼时,家长可扮演“模仿小丑”,用夸张动作引导孩子笑出声,将紧张转化为欢乐。绘画、黏土手工等艺术活动也能帮助孩子释放压力,例如让孩子用彩笔描绘“身体里的小怪兽”,再一起用剪刀“打败它”,通过象征性游戏增强掌控感。
家庭与学校的“保护网”
与幼儿园老师沟通孩子的状况至关重要。可请老师避免在集体面前提醒孩子抽动行为,转而通过鼓励参与课堂游戏、担任小组长等方式提升自信心。例如,当孩子因抽动被同学嘲笑时,老师可组织“身体小秘密”主题班会,用科普动画解释抽动症,培养同伴的理解与包容。
抽动症的康复是一场“慢艺术”,需要家长用耐心编织安全网,用爱意浇灌成长土壤。当家庭、学校形成合力,孩子终将在温暖中学会与症状共处,绽放属于他们的独特光芒。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