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心理医生李德勤主任:孩子可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

重庆心理医生李德勤主任:孩子可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

时间:2025.08.21 10:5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的心理调节能力需要逐步培养,结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可从“识别情绪—表达感受—主动调节—寻求支持”四个步骤入手,尝试以下具体方法:

一、先学会“看见”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的烦躁、哭闹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先帮他们给情绪“贴标签”:

用简单的词描述:“你现在是不是有点生气?因为玩具被抢走了”“你看起来难过,是因为没考好吗?”

借助工具辅助:比如画一张“情绪脸谱”(开心、生气、委屈、害怕等),让孩子指认自己当下的状态;或者用“情绪温度计”打分(1-10分,10分强烈),帮他们量化感受。

目的:让孩子明白“有情绪是正常的,我可以说出它是什么”,减少对情绪的恐惧。

二、用适合自己的方式“释放”情绪

不压抑情绪,也不伤害自己或他人,选择安全的释放渠道:

肢体释放:生气时可以捶枕头、跺脚、跑一圈;难过时允许自己哭一会儿,或者抱一个玩偶“发泄”(比如对玩偶说“我好难过”)。

创作表达:画画(把不开心画成一团“黑色怪物”)、写短句(低年级孩子可以画下来,高年级可以写在日记本上)、唱跑调的歌、编一个“情绪小故事”(比如“有个小怪兽在我心里捣乱……”)。

简单倾诉:对信任的人说出来(“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被嘲笑了,很难受”),哪怕说不清楚,“我就是不舒服”也没关系——说出来本身就是一种释放。

三、主动做些事,让自己“舒服一点”

当情绪稍微平复后,尝试用具体行动调节状态,这些方法简单易操作,孩子能独立完成:

“暂停”法:感觉要发火或崩溃时,对自己说“我需要暂停1分钟”,然后做3次深呼吸(吸气4秒,憋气2秒,呼气6秒),或数10个数,让大脑“冷静一下”。

转移注意力:做一件能带来愉悦感的小事——比如拼5分钟积木、看一张搞笑的图片、吃一颗喜欢的糖、回忆一次开心的经历(“上次去公园喂鸽子,你笑得好开心呀”)。

“自我安慰”法:教孩子对自己说鼓励的话,比如“我现在有点难,但会过去的”“我已经很努力了”;或者抱一抱自己(双臂交叉抱肩膀),模拟被安慰的感觉。

四、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及时求助

孩子的调节能力有限,遇到“自己扛不住”的情况,一定要学会求助:

明确求助对象: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老师、好朋友,都是可以帮你的人”,甚至可以列一张“我的求助清单”,写上名字和能帮的事(比如“遇到欺负可以找老师”“难过时找妈妈抱一抱”)。

学会说“我需要帮助”:哪怕只是拉着大人的手、指一下自己的情绪脸谱,都是在发出信号。家长或老师要及时回应,让孩子确信“求助不可怕,有人会支持我”。

五、日常积累“心理能量”

良好的心理状态需要长期维护,平时可以做这些事:

规律的生活:充足的睡眠(小学生每天10小时,初中生9小时)、固定的运动(比如每天跳20分钟绳、周末骑车),身体舒服了,情绪也会更稳定。

培养“小爱好”:比如养一盆植物、收集卡片、拼乐高,在做喜欢的事时,孩子能获得成就感,也能在不开心时找到“避风港”。

接受“不完美”:告诉孩子“考砸了、和朋友吵架了,都很正常,不用怪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心理压力会小很多。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比如每天哭、对什么都没兴趣)、行为异常(比如拒绝上学、攻击他人),或者自己调节后还是很难受,一定要告诉家长或老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这不是“软弱”,而是聪明的做法哦。

心理调节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会不稳,但练多了,就会越来越熟练啦~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重庆看青少年心理医院:父母在孩子调节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下一篇: 重庆儿科医生汪华琴:孩子喜欢在沙发和床上跳来跳去,是多动症吗?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