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重庆看青少年心理医院:父母在孩子调节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重庆看青少年心理医院:父母在孩子调节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时间:2025.08.21 11:05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父母在孩子调节心理问题的过程中,扮演着“支持者”“引导者”和“安全网”的角色,其言行和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调节效果。以下是需要重点注意的核心要点:

一、先“接住情绪”,再“解决问题”,避免否定或急于评判

孩子表达情绪时(比如哭、发脾气、说“我不想上学”),父母容易犯的错误是“急着纠正”或“否定感受”,比如:

“这有什么好哭的?一点小事就受不了!”

“别装了,肯定是你不想学习找借口。”

这些话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是错的,说了也没用”,逐渐封闭内心。正确做法:

先用语言“接住”情绪:“妈妈看到你现在很生气/难过(描述情绪),是不是因为……(尝试猜测原因,比如“同学误会你了”)?”

允许情绪流动:哪怕觉得孩子的情绪“不合理”,也先接纳“有情绪是正常的”——比如“你现在不想说也没关系,想哭就哭一会儿,妈妈在这儿陪着你。”

等孩子平静后再引导:情绪平复后,用“你愿意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吗?”“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吗?”代替“你应该怎么做”。

二、“观察信号”比“等待孩子说”更重要,读懂“非语言表达”

孩子(尤其是低龄儿童或内向的孩子)往往不会直接说“我有心理问题”,而是通过行为“传递信号”,父母需要敏锐捕捉:

行为变化:突然拒绝社交(不跟朋友玩)、攻击性增强(打人、摔东西)、退缩(躲在房间不出来)、重复某种行为(比如反复检查书包);

生理变化:失眠、做噩梦、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频繁说“肚子疼”“头疼”但查不出身体问题;

情绪异常:持续低落(每天唉声叹气)、过度焦虑(比如总担心“家里会出事”)、对以前喜欢的事突然失去兴趣。

注意:发现这些信号时,不要质问“你为什么这样”,而是温和地表达关注:“近期看你睡得不太好,是不是有什么事让你睡不着呀?”——让孩子感受到“你在关心我,而不是审问我”。

三、避免3个“帮倒忙”的误区,给孩子“试错和成长的空间”

误区1:过度保护,代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孩子被同学欺负,父母直接找对方家长“算账”,而不是引导孩子“你可以怎么跟同学说”“需要老师帮忙吗”。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自己面对问题”的机会,反而更依赖他人,缺乏心理韧性。

误区2:用“比较”或“道理”施压“你看隔壁小明多勇敢,就你胆小”“这点挫折都受不了,以后怎么办”——这类话会让孩子觉得“我的感受不被理解,我还不够好”,加重自我否定。比起讲大道理,不如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难(共情),我们可以一点点来(支持)”。

误区3:忽视“家庭氛围”的隐形影响父母频繁吵架、对孩子过度控制(“必须考100分”)、情绪暴躁(自己生气时摔东西),都会让孩子长期处于紧张、不安中,甚至认为“是我不好,才让爸妈这样”。稳定的家庭情绪环境,是孩子心理调节的“基础土壤”。

四、做“情绪榜样”,让孩子看到“如何正确调节”

孩子会模仿父母处理情绪的方式:

如果你生气时会深呼吸、说“我现在需要冷静一下”,孩子会学到“生气时可以先停下”;

如果你遇到挫折时说“这次没做好,下次再试试”,孩子会学到“失败不可怕”;

反之,如果你用吼叫、冷战处理矛盾,孩子可能会复制这种“伤害性调节方式”。

小技巧:可以“故意”在孩子面前展示自己的调节过程,比如:“妈妈刚才有点着急了,现在做3次深呼吸,感觉好多了——你要不要试试?”

五、不强迫“说出来”,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

有些孩子(尤其是青春期孩子)不愿直接倾诉,强迫他们“把话说清楚”反而会让他们抵触。可以用更灵活的方式给他们空间:

一起做“无压力活动”:散步、拼乐高、看搞笑视频时,孩子可能会在放松中自然开口;

用“间接表达”工具:比如给孩子一张纸,说“不想说的话,可以画下来给我看”;或者写一张便签“如果你遇到麻烦,随时可以找我,哪怕只是想让我陪你坐一会儿”。

六、“及时求助”不是失败,而是对孩子负责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父母不要硬扛,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医生等):

情绪/行为问题持续超过2周(比如每天哭、拒绝上学超过半个月);

影响正常生活(比如整夜失眠、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出现自伤念头或行为(比如“活着没意思”“想伤害自己”)。

提醒:寻求专业帮助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像“感冒了看医生”一样,用科学的方式帮孩子更快恢复——父母的这个态度,也会让孩子觉得“求助是正常的,不是软弱”。

父母的核心角色是“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让孩子确信“无论我有什么情绪、遇到什么困难,爸妈都会理解我、支持我,不会指责我”。在此基础上,孩子才会有勇气尝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即使暂时做不好,也知道“身后有依靠”。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下一篇: 重庆心理医生李德勤主任:孩子可以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问题?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