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前位置: 首页 > 热门资讯 > 为什么抽动症越提醒越严重?重庆儿科汪华琴:3类情况别干预!

为什么抽动症越提醒越严重?重庆儿科汪华琴:3类情况别干预!

时间:2025.09.16 10:5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医生,我每天要吼他一百遍‘别眨眼!’”9岁男孩小宇的妈妈指着孩子频繁抽动的嘴角哽咽道。这种“提醒控制”的举动,却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脑电监测中被证实会加重抽动——当孩子努力压制眨眼时,前额叶皮层出现异常高负荷放电。抽动障碍(TD)在我国儿童中发病率达6%(2025年流调数据),而家长不当干预可能让情况雪上加霜。今天,我将用临床实例解析这个两难问题。

一、抽动症的真相:不是坏习惯,是神经“短路”

重新认识症状本质

生理基础:基底神经节多巴胺通路失调,属于神经发育障碍

症状谱系:

运动抽动:眨眼、耸肩、踢腿(易被误认为“多动”)

发声抽动:清嗓、怪叫、秽语(常引发社交歧视)

关键特性:

可短暂压制但导致后爆发(如憋住眨眼后连眨十次)

情绪紧张时加重,专注活动时减轻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数据:提醒控制的行为使67%患儿抽动频率增加,其中发声抽动恶化更显著。

二、提醒控制的恶性循环:来自神经科学的警告

三个伤害机制

焦虑放大器

当孩子收到“别动”指令时,皮质醇水平激增1.8倍(fNIRS研究)

焦虑又直接刺激抽动发作

注意力陷阱

刻意控制消耗大量认知资源,导致学习效率下降40%

自我认知扭曲

频繁提醒强化“我有问题”的羞耻感

重庆发育行为科接诊青少年中,32%因此出现抑郁倾向

▶汪华琴医生观点:抽动如同打喷嚏,越提醒越难忍。家长要做“减压阀”而非“监工”。

三、替代策略:比提醒更有效的四步法

1.环境“去焦点化”技术

当孩子抽动时,自然转移话题:“这道题你怎么想的?”

避免眼神紧盯抽动部位

2.感觉替代通道建立

针对前驱冲动感(如喉咙痒):

备温水小口慢饮(缓解咽喉肌紧张)

提供咀嚼棒或减压玩具

3.中医调和方案

肝风内动型:按摩太冲穴+菊花枸杞茶

脾虚痰扰型:山药薏米粥+捏脊疗法(参考《小儿推拿秘旨》)

4.学校协同要点

签署《抽动障碍告知书》给老师,允许课堂使用减压工具

考试时提供单独座位减少压力

四、认知误区澄清:家长易踩的三大坑

误区1:不提醒会养成坏习惯✘疾病本质:抽动是自限性神经现象,75%患儿青春期后减轻。提醒反而固化病理反射。

误区2:电子设备是罪魁祸首✘研究结论:屏幕时间与抽动无直接因果(JAMAPediatrics2025),但过度兴奋可能加重症状。建议每日娱乐屏幕<40分钟。

误区3:抽动必须药物治疗✘治疗原则:轻中度抽动(不影响生活)首选行为干预。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临床显示,综合干预后38%患儿无需用药。

五、何时该专业干预?黄金评估指征

出现以下任一情况需到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发育行为科就诊:

功能性损伤:因抽动无法握笔、吞咽困难

社交回避:拒绝上学或人际交往

共患病风险:合并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门锁)

进展性加重:症状持续增多>1年

诊疗流程提示:1-3天:视频记录抽动类型(偷拍自然状态)第4天:带视频到院做YGTSS量表评估第5天:脑电图+儿童情绪行为测评

六、给家长的心灵处方

“上周有个孩子对我说:‘汪医生,我控制抽动时,感觉像在憋住整个大海。’”请把这句话贴在您家冰箱上——孩子的痛苦远大于您的焦虑。真正的支持不是消除抽动,而是教会他如何与抽动共处:

当同学嘲笑时,教会回应:“这是我的大脑在跳舞!”

当自我怀疑时,讲述爱因斯坦(抽动症患者)用独特思维改变SHI界的故事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 抽动症孩子无麸质营养食谱,和重庆万小文主任一起看看

下一篇: 童年创伤让孩子抑郁风险高4倍?重庆心理科周统丰:创伤信号识别和修复技巧

推荐医生

热门文章

在线咨询 根据病情快速匹配专家 免费预约 免费预约,快速就诊 就诊指南 一对一指导,放心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