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说话:自闭症患儿的这些隐藏表现,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家长别忽视!
时间:2025.10.14 10:2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14 10:2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会叫爸妈,应该不是自闭症吧?”很多家长误以为“不说话”是自闭症的唯yi信号,却忽略了孩子在社交、行为、感官反应上的异常。儿科发育行为专家指出,约30%的自闭症患儿语言发育基本正常,但因社交沟通能力、行为模式存在明显问题,仍需及时干预。本文梳理自闭症患儿除“不说话”外的6类易被忽视的表现,帮家长全面识别孩子的发育异常。
一、社交互动:不是“内向”,是“不会主动联结”
很多家长将自闭症孩子的社交问题归为“性格内向”,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内向孩子只是不爱主动社交,却能理解他人意图、回应互动;自闭症孩子则是“缺乏社交意愿与能力”,常见表现有:
1.不会“分享注意力”,眼里没有“共同兴趣”
正常孩子1岁左右就会主动和家长分享感兴趣的事物,比如看到小狗会拉着家长的手指给TA看,或兴奋地指着绘本里的图案喊“妈妈看”;但自闭症孩子几乎没有“分享注意力”的意识:
看到喜欢的玩具、动画片,只会自己专注观看,不会抬头示意家长一起看;
家长主动分享新奇事物(如拿出新玩具、指天上的飞机),孩子要么毫无反应,要么快速转移注意力,完全不参与“共同关注”。
2.不懂“社交规则”,互动像“单向输出”
自闭症孩子难以理解基本的社交逻辑,和同伴、家长互动时常常“不合时宜”:
与小朋友玩耍时,不会主动发起游戏(如“我们一起搭积木吧”),只会突然加入别人的活动,或重复抢夺玩具、推搡同伴,不懂“轮流”“等待”;
家长和孩子聊天时,孩子只会重复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如反复说“公交车”“车轮”),完全不回应家长的提问,也不会主动追问,互动像“自说自话”。
3.对“情感回应”迟钝,不会“察言观色”
正常孩子能感知家长的情绪,比如看到妈妈生气会安静下来,看到爸爸难过会主动抱抱;但自闭症孩子对他人的情感信号几乎无动于衷:
家长故意做出夸张的哭脸、笑脸,孩子要么没反应,要么觉得“好玩”而模仿,却不理解情绪背后的含义;
同伴因受伤哭泣时,孩子不会安慰,反而可能盯着对方的眼泪看,或继续做自己的事,缺乏共情能力。
二、行为模式:不是“调皮”,是“重复刻板+兴趣狭窄”
自闭症孩子的异常行为常被误认为“调皮捣蛋”或“专注力差”,但其实是“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窄”的典型表现,且难以通过管教纠正:
1.重复刻板动作:停不下来的“无意义行为”
这类动作没有明确目的,孩子会反复做,且一旦被打断就会激烈反抗:
身体动作:反复转圈、拍手、摇晃身体、踮脚走路,有的孩子甚至能持续1-2小时;
物品操作:反复开关门、排列玩具(如把积木按颜色、大小排成一条直线,不能有丝毫偏差)、旋转车轮、撕纸;
语言重复:反复说某句话、某个词语(如广告台词、动画片片段),即使场景不匹配也会机械重复,称为“语言模仿”或“回声语言”(如家长问“吃苹果吗?”,孩子只会重复“吃苹果吗?”,不会回答“要”或“不要”)。
2.兴趣极端狭窄:只“痴迷”少数事物,拒绝新变化
自闭症孩子的兴趣范围极窄,且对“正常儿童喜欢的事物”毫无兴趣:
痴迷特定物品:比如只喜欢瓶盖、电线、标签、风扇,每天随身携带,睡觉时也必须抱着,丢失后会崩溃哭闹;
拒绝新事物:比如只吃固定几种食物(如只吃白米饭、面条,拒绝蔬菜、肉类),穿固定款式的衣服,走固定路线回家,一旦改变(如换餐具、绕路)就会焦虑、尖叫、拒绝配合。
三、感官反应:不是“娇气”,是“过度敏感或迟钝”
自闭症孩子对声音、光线、触觉等感官刺激的反应与普通孩子不同,要么“过度敏感”(一点点刺激就难以忍受),要么“过度迟钝”(对强烈刺激无反应),这些表现常被家长误解为“娇气”“不怕疼”:
1.过度敏感:对轻微刺激“反应激烈”
声音敏感:听到吹风机、吸尘器、鞭炮声、高跟鞋走路声,会立刻捂耳朵、尖叫、躲起来,甚至普通的说话声太大也会哭闹;
触觉敏感:拒绝穿新衣服、戴帽子、穿鞋,因为觉得“面料不舒服”;不喜欢被拥抱、牵手,被触碰后会立刻推开对方;
视觉敏感:害怕强光、闪光灯,看到旋转的物品(如风扇、摩天轮)会盯着看很久,或避开条纹、格子图案的物品;
味觉/嗅觉敏感:拒绝吃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如香菜、洋葱),闻到香水、油烟味会捂鼻子、呕吐。
2.过度迟钝:对强烈刺激“毫无反应”
疼痛迟钝:摔倒、磕碰后几乎不哭,甚至自己用手拍打头部、咬自己也没反应,家长常误以为“孩子勇敢”;
温度迟钝:冬天穿很少也不觉得冷,夏天穿厚衣服也不觉得热,对冷热变化无明显反应;
听觉迟钝:即使在耳边大声说话、叫名字,也可能没反应,但对自己感兴趣的声音(如玩具车声)却能快速捕捉。
四、家长必做:发现这些信号,及时行动!
若孩子出现以下任意一种情况,即使语言发育正常,也建议在2岁前到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做自闭症筛查:
不会主动分享注意力(如不指给家长看感兴趣的事物),且持续超过3个月;
有明显的重复刻板行为(如反复转圈、排列玩具),且难以被打断;
对感官刺激过度敏感或迟钝(如怕吹风机声、摔倒不哭),影响正常生活;
与同伴互动困难(如不会一起玩游戏、只会抢玩具),且无法通过引导改善;
有自闭症家族史(如父母、兄弟姐妹有自闭症),同时伴随上述任意一种表现。
专家强调:自闭症干预的“黄金期”是2-6岁,早期干预(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社交技能训练、语言治疗)能显著改善孩子的社交能力、减少异常行为,甚至部分轻度自闭症孩子能达到“接近正常”的发育水平。家长无需因“孩子会说话”就放松警惕,也不必因发现异常而过度焦虑,及时筛查、科学干预,才是对孩子成长关键的支持。
别让“孩子只是内向/调皮”的想法,掩盖了自闭症的早期信号。关注孩子的社交互动、行为模式、感官反应,用细心观察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合适的引导下发挥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