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话不清楚?别只怪 “没学好”!重庆小米熊郭志超:口腔肌肉功能才是关键生理基础
时间:2025.10.27 11:35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0.27 11:35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吐字不清时,一反应是“多教几遍就会了”,却忽略了一个核心问题:语言清晰度的背后,藏着口腔肌肉功能这个关键生理基础。就像运动员需要强健的肌肉才能完成高难度动作,孩子说话也需要灵活、有力的口腔肌肉,才能准确发出每个音节。一旦口腔肌肉功能不足,再怎么“教”,发音也难达标。今天就带家长全面了解口腔肌肉与语言清晰度的关系,以及如何科学改善。
一、先搞懂:口腔肌肉是怎么“支撑”说话的?
我们说话时发出的每一个音,都需要口腔内多组肌肉协同工作——舌头、嘴唇、脸颊、软腭等肌肉的灵活运动、精准控制,才能完成“咬字”“发音”的动作。比如:
发“b、p、m”时,需要嘴唇快速闭合再打开(唇肌发力);
发“d、t、n、l”时,舌头要精准顶住上齿龈或上颚(舌肌控制);
发“g、k、h”时,软腭需要上抬堵住鼻腔通道(软腭肌配合);
就连简单的“a、o、e”,也需要口腔肌肉调整口腔形状,控制气流大小。
可以说,口腔肌肉就像“语言的发动机”:肌肉力量足够、运动灵活,孩子才能清晰区分“姥姥”和“咬咬”“兔子”和“肚子”;若肌肉功能弱,比如舌头抬不高、嘴唇合不拢,发音就会含混不清,甚至出现“大舌头”“漏风”的情况。
二、这些“说话不清”,其实是口腔肌肉功能不足的信号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吐字不清”是“学不会”,实则是口腔肌肉“用不了”。若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大概率是口腔肌肉功能不足,而非单纯“不认真学”:
特定音长期发不准,且无改善趋势
比如无论怎么教,都把“哥哥(gēge)”说成“得得(dédé)”(舌肌无法上抬顶软腭)、“飞机(fēijī)”说成“灰机(huījī)”(唇肌无力,无法精准控制“f”的咬唇动作),且这种情况持续3个月以上无进步。
说话时“漏风”“含混”,像嘴里含着东西
比如发“s、sh”时漏风(如“丝瓜”说成“西瓜”)、发“z、c”时发音模糊,听着像“大舌头”;吃饭时也容易漏饭、掉渣,咀嚼速度慢,因为口腔肌肉无力控制食物,说话时自然也难控制气流和咬字。
口腔动作“笨拙”,无法完成简单指令
让孩子做“伸舌头舔上嘴唇”“把舌头卷起来”“嘴唇抿成一条线”等简单动作时,孩子要么做不到,要么动作僵硬、不协调;甚至平时会无意识地流口水(3岁以上仍频繁流口水,排除病理因素后,多是口腔肌肉控制差)。
伴随“说话费力”“语速慢”
孩子说话时明显用力,比如脸颊紧绷、眉头皱起,且语速比同龄孩子慢,说几句话就会累——这是因为口腔肌肉力量不足,需要“额外使劲”才能完成发音动作,长期下来还可能让孩子抵触说话。
三、别忽视!口腔肌肉功能不足,影响的不只是“说话”
若口腔肌肉功能不足未及时改善,不仅会让孩子长期吐字不清,还可能引发连锁问题:
社交受挫,产生自卑:因发音不准,孩子说话时容易被同伴模仿、嘲笑,进而不敢主动交流,甚至拒绝说话,影响社交能力发展;
语言理解与表达滞后:长期发音不准可能影响孩子对“语音”的感知能力,比如分不清“狗”和“口”,进而混淆词语含义,导致理解能力跟不上;同时,因担心“说不好”,孩子会减少语言表达,进一步拖慢语言发育;
影响进食与牙齿健康:口腔肌肉无力会导致咀嚼效率低,孩子可能偏爱软烂食物,影响营养吸收;还可能因舌头长期位置不当(如舌头习惯性顶前牙),导致牙齿排列不齐(如龅牙),反过来又加重发音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四、在家就能练!4个简单方法,帮孩子强化口腔肌肉
口腔肌肉功能可以通过针对性训练改善,家长在家就能带孩子练,关键是“有趣、高频、循序渐进”:
“口腔操”:激活肌肉灵活性
每天花5-10分钟,和孩子玩“口腔游戏”:
嘴唇训练:“吹泡泡”(用力鼓腮吹泡泡,锻炼唇肌)、“抿嘴唇”(把嘴唇抿紧,维持5秒再放松,重复10次);
舌头训练:“舌头画画”(让舌头在口腔内顺时针、逆时针各转5圈)、“舔食物”(用筷子蘸少量蜂蜜或果酱,让孩子伸舌头舔,锻炼舌头伸展能力);
软腭训练:“发长音”(让孩子拉长音说“a——”“o——”,感受软腭上抬,每天练3组,每组10秒)。
“咀嚼训练”:增强肌肉力量
给孩子吃需要“费力嚼”的食物(根据年龄调整,如2-3岁吃煮软的胡萝卜条、苹果块,4岁以上吃坚果碎、牛肉干),避免长期吃米糊、粥等软烂食物。吃饭时提醒孩子“慢慢嚼,嚼碎了再咽”,既能锻炼口腔肌肉,又能培养良好进食习惯。
“发音模仿”:结合肌肉训练练发音
从简单的“单音”开始,家长放慢语速,夸张地示范发音动作,让孩子看清口腔运动:
发“b”时,让孩子摸家长的嘴唇(感受闭合再打开的震动),再摸自己的嘴唇,模仿动作;
发“l”时,让孩子看家长的舌头“顶住上齿龈”,再自己尝试,若做不到,可用筷子轻轻辅助舌头抬到正确位置(注意力度轻柔,避免孩子抵触)。
“工具辅助”:提升训练趣味性
借助简单工具让训练更有趣:比如用“吹羽毛”“吹蜡烛”(安全前提下)的游戏,锻炼口腔气流控制;用“吸管喝浓稠的酸奶”,让孩子用力吸,增强唇肌和舌肌力量(注意选择粗吸管,避免呛咳)。
关键提醒:这些情况,需及时找专业干预
若家长坚持训练1-2个月后,孩子仍无明显改善,或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带孩子到儿童保健科、语言治疗科做专业评估:
3岁以上仍频繁流口水,且口腔动作僵硬;
无法完成基本口腔动作(如伸舌头、抿嘴唇);
发音问题严重影响日常交流(除家长外,其他人几乎听不懂);
伴随舌系带过短、腭裂等口腔结构异常(需先通过医学手段矫正结构,再做肌肉训练)。
孩子说话不清楚,从来不是“没学好”那么简单。口腔肌肉功能就像“地基”,只有地基扎实,孩子才能稳稳地掌握清晰发音。家长别再只盯着“教发音”,先帮孩子练强口腔肌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吐字不清的问题,让孩子自信说话!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