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突然精力旺盛、花钱无度?警惕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的4大反常表现
时间:2025.11.15 16:3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15 16:31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突然精力旺盛、滔滔不绝、花钱无度?小心是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期!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指出:青少年躁狂症状易被误认为“青春期活力”,核心表现为“三高”——情绪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常与抑郁期交替出现,家长需警惕“过山车式”状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心境障碍评估。
一、躁狂期:被误读的“天才状态”与“危险信号”在青少年精神科临床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误诊率高达40%,躁狂期常被当作“孩子变聪明了”“性格开朗了”。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解释,躁狂期是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失衡的表现,并非“正能量”,而是需要干预的病理状态,典型症状可概括为“四大反常”:
1.情绪反常:从“抑郁低谷”到“兴奋巅峰”持续高涨:原本沉默寡言的孩子突然变得异常兴奋,眉飞色舞地谈论计划(如“我要发明机器人”“一周内学完高中数学”),对他人过度热情(如主动给陌生人买饮料、拥抱同学)。
易激惹:因小事暴怒(如别人打断谈话、计划未实现),甚至出现攻击行为(如推搡家人、摔砸物品),事后却毫无愧疚,称“他们活该”。
情绪飘忽:前一秒大笑,后一秒因一点挫折突然哭泣,但很快又恢复兴奋,周围人形容“像坐过山车”。
2.思维反常:“想法太多”到停不下来思维奔逸:说话语速快、滔滔不绝,话题跳跃(如从“考试”突然转到“宇宙起源”),别人插不上话,称“脑子转得比嘴快”。
夸大观念:认为自己能力超群(如“我比老师还懂物理”“将来能当总统”),或盲目自信(如“不用复习也能考第·一”“投资一定能赚百万”)。
注意力分散:做事情虎头蛇尾,写作业时频繁刷手机、画画、整理文具,1小时内换5件事,终一件没完成。
3.行为反常:精力过剩的“失控状态”活动增多:每天只睡3-4小时仍精力充沛,凌晨起床跑步、打扫房间,半夜给朋友打电·话聊天,称“不需要睡觉,时间不够用”。
冲动冒险:偷拿家里钱买昂贵玩具、打赏主播,或飙车、逃学、尝试烟酒,甚至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称“这才叫刺激”。
社交过度:疯狂添加陌生人微·信,组织大型聚会,或在社交平台发布大量动态(如1小时发20条朋友圈),内容多为夸张言论或自拍。
4.躯体反常:身体“超速运转”的代价食欲改变:要么暴饮暴食(一顿吃5个汉堡),要么完全忘记吃饭,称“不饿,忙着做事”;
体重波动:1周内体重骤增或骤减5斤以上,伴随心慌、手抖、出汗;
感官过敏:对声音、光线过度敏感,觉得音乐太吵、灯光太亮,易烦躁。
二、常见误区:别把躁狂当“叛逆”或“天才”误区1:“孩子精力旺盛是好事,说明聪明”邱堂威主任提醒,躁狂期的“高效”是虚假的:患儿可能一天写10篇作文,但内容空洞、逻辑混乱;计划“发明创造”,却连基本工具都不会用。这种“假聪明”会随着精力耗尽跌入抑郁期,导致学业、人际关系崩溃。
误区2:“躁狂期不用管,等他自己冷静”躁狂状态若不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冲动购物导致家庭负债,攻击行为伤害他人,甚至因冒险行为(如酒驾、攀爬高楼)危及生命。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通过心境稳定剂联合心理治疗,可有效控制症状,减少发作频率。
误区3:“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两者交替才是病”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常表现为“混合状态”:躁狂症状(如兴奋)与抑郁症状(如自责)同时出现,或在1天内快速转换(上午兴奋、下午哭泣)。家长易误认为“孩子装病”,需通过专业量表(如杨氏躁狂量表)及医生评估确诊。
三、家长该怎么做?“观察-记录-就医”三步法观察“极端反差”:对比孩子与同龄人(如同学每天睡8小时,自家孩子只睡4小时),以及孩子自身前后变化(如过去内向,现在突然“社牛”);
记录关键信息:用手机备忘录记下症状出现时间、持续时长、具体表现(如“3月15日起,每天凌晨2点睡,偷拿3000元买游戏机”),就诊时提供给医生;
及时专业干预: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24小时内联系儿童精神科:
持续1周以上情绪高涨、活动增多、睡眠减少;
出现冲动伤人、自伤、自杀行为;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如完全无法上学、离家出走)。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开设“双相情感障碍专病门诊”,邱堂威主任团队采用“药物+心理+家庭”综合干预:通过心境稳定剂调节神经递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冲动思维,家庭治疗帮助父母学习“情绪急救”技巧(如避免激惹孩子、引导冷静表达)。
四、高危人群:这些孩子需提前预防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病);
曾患抑郁症,突然出现“情绪好转”但伴随冲动行为;
长期服用兴奋剂(如ADHD治疗药物)或激素类药物;
经历重大应激事件(如亲人离世、校园暴力)后突然“性格大变”。
邱堂威主任强调: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是可管理的疾病,早期识别、规范治疗能帮助孩子回归正常生活。当发现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别用“叛逆期”简单概括,及时寻求专业评估,让孩子远离“情绪过山车”的痛苦。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