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持续情绪低落、拒绝上学?警惕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5个早期信号
时间:2025.11.15 16:3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时间:2025.11.15 16:37 作者: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孩子持续两周情绪低落、拒绝社交、成绩下滑?小心是抑郁症信号!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提醒: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常表现为“隐形症状”,如莫名身体疼痛、沉迷手机、自我否定等,家长需警惕“十字架式”变化——纵向对比孩子前后状态,横向观察与同龄人差异,发现异常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一、别让“青春期叛逆”掩盖了抑郁信号在儿童精神科门诊中,超60%的抑郁症患儿初期被误认为“叛逆”或“压力大”。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指出,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尚未成熟,抑郁症状常“藏”在日常细节里,家长可从情绪、行为、躯体三个维度早期识别:
1.情绪变化:从“活泼开朗”到“沉默寡言”持续低落:原本爱笑的孩子变得眼神呆滞,对玩具、游戏等兴趣减退,常说“没意思”“活着好累”,甚至莫名哭泣。
自我否定:频繁说“我没用”“都是我的错”,考试失利后过度自责,拒绝参加社交活动(如生日会、班级出游)。
易怒敏感:因小事大发雷霆(如饭菜不合口、作业多),或对批评反应过激,甚至出现摔东西、攻击行为。
2.行为异常:生活规律被打乱的“求救信号”沉迷虚拟世·界:昼夜颠倒玩手机、刷短视频,拒绝与家人交流,成绩从班级中等跌至倒数,老师反馈“上课走神、作业不交”。
回避行为:找借口不去上学(如谎称头痛、肚子痛),不敢与人对视,甚至拒绝出门,躲在房间里长时间发呆。
自伤倾向:用刀划手腕、掐自己等,称“这样能舒服点”,或在社交平台发布消极言论(如“想消失”“太累了”)。
3.躯体症状:查不出病因的“身体警报”儿童青少年难以准确表达情绪,常以身体不适就医: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频繁夜醒,或睡10小时仍感疲惫,周末白天嗜睡、晚上熬夜。
身体疼痛:反复头痛、胃痛、关节痛,但检查无异常,吃胃药、止痛药无效。
食欲变化:突然厌食(一顿只吃几口饭)或暴食(偷偷吃零食到呕吐),体重1个月内波动超过5%。
二、常见误区:这些“想当然”可能耽误孩子误区1:“孩子小,哪有什么抑郁?”邱堂威主任强调,抑郁症不是“矫情”,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失衡的医学问题。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15%-20%,ZUI小发病年龄仅6岁。遗传、家庭冲突(如父母争吵、家庭暴力)、校园欺凌、学业压力等都是诱因,与年龄无关。
误区2:“多开导、带出去玩就好了”普通情绪问题可通过陪伴缓解,但抑郁症需专业干预。若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提示可能为中重度抑郁:
持续2周以上情绪低落,无法自行缓解;
出现自伤、自杀念头或行为;
社会功能受损(如完全拒绝上学、无法与人交流)。此时需到儿童精神科进行心理评估(如儿童抑郁量表)及必要的生理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脑电图),避免延误治疗。
误区3:“抑郁症会一辈子好不了”儿童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期,及时干预预后良好。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支持”模式,如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孩子调整负性思维,家庭治疗改善亲子沟通(如父母减少批评、多倾听感受),多数患儿6-8周可明显好转。
三、家长该怎么做?“三不”“三问”原则不指责:不说“你就是懒”“抗压能力太差”,换成“我看到你很难受,愿意和我说说吗?”
不强迫:不逼孩子“必须上学”“不准哭”,允许暂时休息,但需约定“每天和家人说1件开心的事”。
不拖延:发现异常1-2周无改善,联系儿童精神科医生,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开设“青少年情绪障碍门诊”,提供中西医结合评估(如中医体质辨识、心理量表测评)。
问感受:每天花10分钟聊“今天难过/开心的事”,让孩子感受到“情绪被看见”。
问需求:当孩子拒绝社交时,问“需要我陪你出门买东西吗?”而非“你怎么又不去上学?”
问变化:记录孩子的睡眠、食欲、情绪变化,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如“近1个月瘦了3斤,凌晨2点还没睡”)。
四、哪些孩子需重点关注?高危因素清单家族中有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尤其“两系三代”亲属);
经历创伤事件(如亲人离世、父母离婚、校园霸凌);
长期处于高压环境(如父母要求“必须考第·一”“学不好就没用”);
患有慢性病(如哮喘、糖尿病)或学习障碍(如读写困难)。
邱堂威主任提醒: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如“感冒”,及时治疗可康复,但忽视可能发展为重度抑郁,甚至出现自杀行为。当孩子说“活着没意思”时,别当玩笑,这可能是他们真诚的“求救”。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