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排尿多属于正常情况

发布于 2017-11-21 15:26

  小儿在不同年龄,尿量和排尿次数都不相同。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年龄愈小,其热能和水代谢愈活跃,吃的是以液体食物为主(特别是婴儿期),而膀胱容量又较小,所以每天排尿次数很多。因而宝宝排尿次数较多,爸爸妈妈不应对此感到紧张。

  为什么宝宝会拉那么多的小便?

  这是因为小儿泌尿功能与成人有不同的生理特点,如果了解他们的这些特点,新上任的妈妈就不会惊慌了。

  其实,小儿在不同年龄,尿量和排尿次数都不相同。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年龄愈小,其热能和水代谢愈活跃,吃的是以液体食物为主(特别是婴儿期),而膀胱容量又较小,所以每天排尿次数很多。

  在刚出生头几天,由于进食量少,宝宝尿量可很少,一天只有4~5 次。几天之后,排尿次数会迅速增多,6个月以前,一天可达20~30次,每次约30毫升。6 个月后,随着半流质的辅助食品的增加以及肾脏功能的逐渐完善,排尿的次数会逐渐减少,到周岁时,一天排尿约15~16次,每次约60毫升(约为普通玻璃杯的1/3杯)。2~3岁时,平均一天10次左右,每次的量也逐渐增至90毫升左右。但由于受宝宝的个体差异,以及饮水量、气温等因素的影响,尿量和排尿次数都可有较大的变化。

  新生儿尿液的特点

  出生后仅在最开始时排的尿液颜色可较深而带浊,在整个婴幼儿期新鲜尿液几乎是无色而透明的,并带有一种淡淡的芳香。放置一段时间后,因尿中的尿素分解为氨,才出现较明显的氨臭。

  由于新生儿及幼婴尿液中的尿酸盐比较多,在尿布上分解时有时可使尿布红染。又或在气候寒冷时,刚排出的尿是清的,放置一段时间后就变浊了,这是由于婴幼儿尿中含有较多的尿酸盐和磷酸盐,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溶解度变小而析出的缘故。这些都属正常的现象。

  新生儿排尿系统的发展

  婴幼儿自主性排尿功能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才逐步完善起来的。出生后最初几个月内的排尿纯属反射性的,只有在膀胱充满后引起反射性排尿。

  一般到5~6个月大时,条件反射才逐渐形成,例如能在大人“把尿”时排尿,或在睡醒时会有要排尿的表示。到1 周岁时,可以逐渐训练其对排尿的控制,大约要到1.5~2周岁后,幼儿才真正能控制尿意和自主排尿。

  婴幼儿的尿液反应健康状况

  婴幼儿的尿液,往往可以反映婴幼儿的健康状况。初为人母的你,当然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情况是正常的,什么样的情况是异常的,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找医生。

  此外,婴幼儿排尿有个特点,就是一旦开始就难以中断(除非突然受到惊吓),如果尿流断断续续,或排尿时出现疼痛、哭闹等情况,均应及时到医院找医生检查。爸爸妈妈平时要多留意宝宝排尿现象,及早发现问题,及早解决问题。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白内障会使眼睛发蓝吗

回答:白内障通常不会直接导致眼睛发蓝,但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蓝晶状体混浊,可能会出现眼睛发蓝的现象。白内障是由于晶状体混浊引起的视觉障碍,常见于中老年人,分为先天性、老年性和代谢性白内障等...

Q
下面瘙痒有异味有那种腥臭味到底是不是性病

回答:如果你发现下体有瘙痒和腥臭味,可能会感到担心是否患有性病。然而,这种症状并不一定就是性病的标志。它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和病理原因。生理因素如个人卫生不佳或穿着过紧的内衣可能...

Q
白内障会让人恍惚吗

回答:白内障确实可能让人感到恍惚,但这主要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每个人的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轻度的白内障通常不会导致恍惚感,而严重的白内障则可能引发视力模糊,进而影响日常生活。为了明确...

Q
白内障会让眼睛变得浑浊吗

回答:白内障确实可以让人感觉眼睛变得浑浊,虽然从外观上看,眼睛本身并不会直接变得浑浊。白内障主要影响的是视力,使得患者的视物变得模糊、出现重影或者视力下降。这种视力的变化会让人有一种眼睛...

Q
自闭症是缺什么营养的

回答:自闭症的成因复杂多样,其中可能与营养缺乏有关。研究显示,遗传因素、免疫系统异常、神经递质紊乱以及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都可能与自闭症的发生有关。为了防止自闭症症状的加重,家长可以...

Q
脸上起来水泡是不是性病

回答:脸上出现水泡并不一定意味着感染了性传播疾病。虽然有些性传播疾病,比如单纯疱疹和带状疱疹,确实可能导致面部水泡,但这些情况通常还会伴随其他症状,比如疼痛、灼热感或刺痛。了解这些症状有...

Q
白内障患者需补充什么营养

回答:白内障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和叶酸等营养物质来辅助控制病情的发展。这些营养素有助于减缓白内障的进程,帮助保护眼睛健康。在医生的建议下,合理补充这些...

Q
没有固定时间的产生头痛

回答:如果你发现自己在没有固定时间的情况下经常头痛,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常见的原因包括非疾病因素如睡眠不足和精神压力大,也可能涉及到一些疾病因素,比如颈椎病、偏头痛、高血压、脑供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