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大姨妈光顾如何喂奶

发布于 2014-12-11 10:09

  很多人都说哺乳期内如果来大姨妈就不能给宝宝喂奶,这种说法真的科学吗?哺乳期月经对奶水质量真的有影响吗?

  哺乳期来月经,婆婆不准我喂奶

  哺乳期来月经会影响奶水吗?这是网友丁丁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丁丁讲述道:生完孩子5个月,一直坚持母乳喂养,可是最近来了月经,本来想着应该也没事,正常给宝宝喂奶,细心的婆婆发现我最近买了卫生巾,于是问我是不是大姨妈回来了。我当然是点点头。哪知道这老太太严肃的跟我说:“那你不要给宝宝喂奶了,现在的奶水脏了,也没营养了。宝宝吃了不好的。”

  奶水质量不会变差,可继续哺乳

  民间有种说法,认为产妇月经来潮后,乳汁就会变得没有营养了。其实不然,众所周知,产后4个月内的母乳质量是最好的,月经来潮后,乳汁质量并不会变差,但有时会比较浓缩,部分产妇乳汁的分泌会有所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

  这种乳汁有时会引起婴儿消化不良症状,但这是暂时的现象,待经期过后,就会恢复正常。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体内催乳素水平的改变,但是由于乳汁的分泌很大程度上与宝宝的吸吮和产妇的饮食密切相关,所以适当增加宝宝每天的吸奶时间和次数可达到促进乳汁分泌的效果。

  奶量可能减少,建议多饮汤水

  来月经,说明子宫已经恢复到了正常状态,开始正常工作了,这是好现象。奶水只会和妈咪的身体状况有关。饮食、休息、精神状态以及是否及时为孩子哺乳,这些才是影响会奶量是否充足的原因。如果在产后哺乳期来月经了,建议新多喝点汤水,这样乳汁就不会太过浓稠;同时多吃些鱼类、牛奶、禽肉等,帮助母乳分泌哦。

  无排卵月经

  值得注意的是:产后初次月经样阴道出血被很多妈妈视为月经来潮,其实通过基础体温测定,其中60%是无排卵的,严格地说是无排卵性月经,算不上是真正的月经。其出血量和持续时间较正常月经长得多,月经周期也不准,所以,很多妈妈产后的月经会有一段时间不正常。

  一般来说,喂奶期间月经不规律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这是因为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的,多数不用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恢复,等到完全不哺乳了,慢慢就会恢复正常了。

  恶露反复

  通常情况下,产妇在分娩后,产道会流出如月经一般的血状分泌物,这种由胎盘着床位置的出血,混着残留在子宫的蜕膜、组织碎片及黏液等分泌物,称为恶露。

  对于“哺乳期来月经会影响奶水吗”这个问题,相信各位妈咪都心中有数了,妈咪们,用积极的心态和行动给宝宝最好的母乳吧!

  正常情况下,起初的4-5天,恶露量多且呈红色;产后一星期后,恶露量逐渐减少而变成褐色;第10天以后,颜色变得更淡,慢慢地由黄色转为白色,没有特殊的气味。恶露一般在产后4—6周消失。但有时少量褐色的恶露会持续到产后第1次月经来潮。

相关推荐

健康早知道 更多

Q
主动脉夹层自己愈合了

回答:主动脉夹层一般无法自行愈合,出现该问题需紧急就医评估。该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能带来生命危险,治疗多依赖药物控制、介入治疗或开胸手术。早发现、早诊疗是关键。 1、主动脉夹层是怎...

Q
小孩毛细血管扩张是怎么回事

回答:小孩毛细血管扩张可能与遗传、环境、外伤等因素有关。家长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对症处理,如必要时咨询医生获得专业建议。 1、遗传因素:毛细血管扩张在某些家族中有遗传性。如果父母一方或双...

Q
耳朵后面疼,说话都疼,什么原因

回答:耳朵后面疼,说话时也感到疼痛,主要可能由局部感染、神经疾患或其他疾病引起,应根据具体原因进行对症处理,包括药物、生活方式调整或必要时的手术治疗。 1、局部感染 耳朵后方靠近乳突骨区...

Q
筋膜炎是怎么引起的

回答:筋膜炎的形成通常与遗传、环境因素、身体劳损以及相关疾病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可能涉及长期姿势不良、过度运动、外伤或其他炎症性疾病,了解原因有助于预防和针对性治疗。 1、遗传因素对易感性...

Q
总是放屁是怎么回事

回答:总是放屁可能与消化不良、饮食习惯、肠道菌群失衡或某些疾病相关,如果放屁伴随腹痛、腹胀或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解决方法包括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以及就医排查潜在的健康问题。 1、饮食...

Q
颈椎疼想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回答:颈椎疼并伴随恶心想吐的症状可能由颈椎病、神经系统受压、脑供血不足等原因引起,这种情况需要尽快就医以明确诊断,避免病情加重。常见原因包括长期不良姿势、软组织损伤、神经根压迫或椎动脉受...

Q
熬夜对男性性功能的影响

回答:熬夜会对男性性功能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性欲下降、勃起功能障碍以及睾酮水平降低。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建议调整作息、加强营养补给并进行适量运动。 1、熬夜引起激素水平失衡 熬夜打...

Q
脑梗发生在哪个年龄段

回答:脑梗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中老年人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较高。脑梗的发病与年龄、遗传、生活方式以及其他健康问题密切相关,预防关键在于控制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