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带宝宝看病 0~2岁宝宝就医9要点
发布于 2018-01-11 15:31
发布于 2018-01-11 15:31
新手爸妈无论对于健儿门诊或一般门诊、急诊,带孩子面对小儿科医师总是手忙脚乱,非常紧张,以下列举一些细项作参考,让就医更顺利流畅,建议孩子出生后有固定就医咨询的儿科医师好叔叔,成为陪伴孩子长大的好朋友。
1.宝宝手册务必携带
宝宝手册纪录了孩子出生所有的资讯,包括生产医院、出生日期、胎数、出生体重、生产时特殊状况、有无先天感染、黄疸情形、疫苗施打情形等,以及粪便颜色的异常纪录、新生儿筛检(例如G6PD蚕豆症)、听力筛检、危急性心脏病筛检纪录等,可供医师作参考。其他如健保卡、各式医疗补助证也需携带。
2.病史的询问
基本必问的包括接触史、过敏史(例如有无鸡蛋过敏、药物过敏等)、家族史、旅游史,可以让看诊医师更快了解宝宝现况,病状出现的时间和详细状况,其他如哺乳量和小便换尿布的次数,可让医师了解宝宝饮食状况。
3.身高、体重、头围、体温量测
身高体重头围对于儿科医师非常重要,可以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营养和精神活力状况,以及药物剂量的调整,小于一岁的宝宝,一般是使用卧式测量磅秤,身高也是躺着测量,另外头围的量测可以评估脑部的情形,体温测量新生儿可以使用背温或腋温,门诊常使用耳温。
4.将宝宝放置于诊疗床方便医师检查
从头到脚详细检查头部、眼耳口鼻、对声音的反应,胸腹部的外观,必要时需退除衣物,卡介苗疤痕组织的检查可以更清楚,生殖器有无疝气、隐睪等,有时身体检查会造成孩子不舒服,例如髋关节发育不全的检查,可自备安抚玩具减少不适。少数如脐息肉的处理时,更需加以固定。神经学检查,有时需以光线照射瞳孔,以确定瞳孔反射情形。
5.将较大孩子抱于脚上的诊疗姿势
固定双手和额头,方便医师以压舌板检查口腔,和耳镜检查耳道和耳膜,以及颈部有无硬块,听诊器检查有无心杂音也是非常重要,尽量让孩子安稳,方便医师听诊胸腹部,有时需转移注意力或和医师话家常、嬉玩中完成身体检查,并且评估生长发育的情形。
6.尿液、粪便、血液检体的收集
因为二岁以下孩子无法正确表达不适,尿液常规检查来排除泌尿道问题,常常是必须施行的,一般可使用贴尿袋的方式,必要时放置导尿管引流,目前已极少采用膀胱上针扎抽吸尿液的方式;粪便检体尽量用新鲜检体较为准确;面对抽血检查时父母亲更需冷静,有时需要暗室以采血灯(蛇灯)照射血管,黑暗环境孩子哭闹排斥在所难免,父母亲必要的安抚和转移注意力很重要。
7.皮肤分泌物、口耳鼻或伤口分泌物的收集
身体各部位的可能感染区域检体收集,包括血液、体液和组织等,对于医师用药策略很有影响,医师会先采经验性抗生素,一般细菌的培养在收集到检体,送至实验室培养后,最快72小时会有初步的可能检验结果再作药物的调整,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敏感度测试则需一周左右才有正式报告。
8.皮肤的评估
许多婴幼儿就医常见原因就是皮肤问题,现代就医方便,不建议自行涂抹药膏,可自行拍摄皮肤病兆照片,让医师与当时情况作比较来诊断。两岁以下儿童患部在头部和脸部,要小心药物刺激到眼睛的问题,其他如腋下和生殖器也是较敏感须小心的部位。
9.塞剂的使用
在药物去除包装后,依体重和医嘱取适当量,沾涂凡士林后塞入肛门内,数分钟后可溶化吸收,快速达到治疗的效果,要注意的是许多种药物都可制成塞剂,包括退烧药、止吐药、浣肠剂、抗癫痫药等,所以需清楚使用的是何种药物,以免弄错而未对症下药。
勿录音录影,避免彼此的不信任医师看诊即使使用监视器或行医记录器,也须征得病患和家属的同意。关于孩子的疑惑常常千奇百怪、不胜枚举,就医前可用小纸张列举想要询问医师的问题,以免遗漏。
上一篇 : 婴儿的脸为什么不能捏?
下一篇 : 妈妈怎样才能帮助宝宝防止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