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哪些习惯会影响到孩子
发布于 2018-02-28 14:37
发布于 2018-02-28 14:37
我记得小学时候有一次考试,其中命题作文的内容是根据如下一段描述来写一篇文章:记者访问了好几个诺贝尔得主,问他们觉得幼年时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结果他们说,都是一些小事,比如饭前洗手、按时睡觉等等。经过这么多年,小学的考试哪里记得住,但是这一条却一直挥之不去,因为我一直很好奇,这里面说的东西,到底是出考题的人设定一个主题自己编出来的故事,还是真有其事?其实我也不是真的很关心这个故事的真假,我真正好奇的是,这些大科学家们所说的幼年小事,其实就是习惯,而习惯,真的能对人有那么大的影响吗?
年龄渐长,慢慢体会到习惯真的很重要,特别是在做了父母之后,养小孩的过程中仿佛自己也回笼重新成长,更加深刻的体悟到,习惯对一个人的影响,看似不经意,却十分重要。很多时候,我们声嘶力竭想要孩子做一件事、或者不做一件事,远远抵不上养成那样一个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神经学基础
在神经学、心理学等等领域中,研究者早已关注习惯的养成了。我们知道,习惯有好有坏,想来不少父母身上都有些急于摆脱的坏习惯,比如拖延症啊、不吃早饭啊,这些大约还不算很糟糕,那些一听就触目惊心的词,如酗酒、嗑药,其实本质上也是一种习惯。当然大家也都有一些好习惯,比如规律运动啊、每天都读书等等。这些好习惯、坏习惯,都是我们心理认知层面上的设定,但如果把它转换成大脑运行的语言来看,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比如,你是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水、还是要喝一瓶酒,对于大脑回路来说,都是一样的:你需要一个环境提示(早晨起床了),一个行为模式(喝杯东西),然后得到一种奖励(水/酒精带给你的满意度)。这就是一个习惯的回路,经过你不断的重复而在大脑里固定下来,便成为一种习惯。你看,从这个回路而言,我们所认定的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并没有差别,因为虽然我们理智上知道水和酒精对身体的影响不一样,但是这两样东西在大脑里激发出来的奖励是一样的(甚至酒精会激发出更强烈的奖励体验)。
更可怕的是,现在的科学研究认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不会消失,想要改变,就只能回避那个回路,或者寻找替代品。回避回路就是不要给它那个环境提示(例如你早晨不起床了),如果这个做不到,那就只能采取替代品来取代回路中的行为模式(比如你起床后不喝东西了,改成做十个伏地挺身)。这也是为什么专业的戒烟方式,是让你嚼口香糖(或者其它更好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一个人大脑中的习惯回路,只能形成,不能删除。这,会不会让你觉得很可怕?
那么我们作为父母,看一看养小孩的过程,有多少可以养成习惯的地方,又有多少已经养成的习惯! 孩子已经累得胡言乱语了,还是不肯睡觉,其实这是他没有养成按时上床的习惯。与其你使尽浑身解数,还不如帮他把这个习惯养起来。当然不讳言,培养一种习惯并不是很简单的事情,尤其是当孩子已经隐隐养成了一个与之相反的习惯之后,但是,因为小孩子的大脑还在发育过程中,新习惯的养成比我们大人容易很多,所以还是值得去努力的。要知道,连许多专家学者都认识到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则终身受益。从这个角度讲,帮孩子养成一些好习惯,不是父母最能影响孩子的地方吗 ?
什么样的习惯最重要?
当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养成什么样的习惯,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以下一些习惯,则是绝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也是育儿专家们一直以来都推荐给家长的。
彩色饮食:爸妈都知道让宝宝摄入均衡饮食的重要性,但孩子往往难以接受某种东西,那也没关系,总有替代品。各种颜色吃一点,就能保持营养的全面与平衡。
饭前便后要洗手,每天要刷牙:简单直白,不须解释。
每天都要吃早饭:有些成年人长期不吃早饭,也未觉得对身体有什么影响。但孩子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早饭很重要,特别是对他大脑发育所需要的能量而言。
规律作息:一旦作息规律,你可能发现孩子的许多坏毛病都不见了。
自己的垃圾自己收:玩的时候搞得再混乱都好,要自己收回去。
每天读点书:每天都有那么一个时间段,比如晚饭后,大家都坐在一起读书。这个小习惯,可以伴随孩子走过长长的一生。
餐桌礼仪:用餐具、不用手;吃完之后才能下桌。
礼貌用语:请、谢谢、对不起要记得讲。
这些好习惯,涵盖了健康卫生、责任感、爱好、修养,更重要的是在幼儿期就可以、也应该开始培养的习惯。而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会陪着孩子一路成长,给他良性的滋养。所以爸妈们,何乐而不为呢 ?
上一篇 : 如何才能让亲子关系更美好?
下一篇 : 父母该如何安慰受到委屈的孩子